蚌埠市龙子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4-18 03:13

                                                                                                                                                        

蚌埠市龙子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蚌埠市龙子湖区人民政府

20211


目  录


十四五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正确判断龙子湖区经济社会所处发展阶段和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全面分析内外部发展条件,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区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指南。

十三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三五以来,龙子湖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实施民生为先、产业为重、生态为本、强区为安四大战略,强化创新、改革、开放三大动力,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创新城乡社会管理,强化生态建设,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较好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在将龙子湖区建设为人民幸福区、产业强劲区、生态宜居区、和谐稳定区的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十三五期间,全区经济快速增长,发展质量明显提升,预计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21.9亿元,与2015年的72.48亿元相比,增长幅度达68.2%,十三五累计完成550亿元,年均增长11%;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44亿元,年均增长5.19 %。财政收入稳步提升,由2015年的8.96亿元增加2020年的16.37亿元,增长幅度达82.7%,年均增长12.8%。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5年的81.16亿元增加2020年的110.8亿元,增长幅度达36.5%,年均增长6.4%。投资规模面临挑战,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为40亿元,与2015年相比有所回落,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投资受阻。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全区新引进项目共计71个,其中亿元项目42个总投资额204.4亿元。2020年完成外商直接投资0.94亿美元,与2015年的0.5亿元相比,增长幅度达88%,年均增长13.5%。外贸增长平稳,201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05亿美元, 2020年提高到1.3亿美元。

(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龙子湖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20年民生支出11.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2%,占财政支出比重超过90%。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幸福感显著增强,极大增进了民生福祉。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预计2020年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9831元、17015元。医保体系更加完善,2020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城乡居民医保实现统筹并轨,参保人数70222人,覆盖率达95%以上。残疾人工作蓬勃发展,全区建成7个残疾人之家、42个残疾人工作站,残疾人康复覆盖率100%;充分发挥低保和社会救助的兜底性保障作用,确实做到惠残民生工程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全区城镇累计新增就业3.8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65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89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完善,十三五期间将原一毛厂房改造为近5100平方米的区文化馆,总面积4200平方米的区图书馆建成开放,馆藏书总超过10万册,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全面落实。建成5处共享书屋和阅读点,升级改造18个数字农家书屋。深入推动创文工作,42个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学前教育毛入学率100%,全面完成学前教育“985”目标。卫健事业全面进步,2016年荣获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称号,2017年投入卫生医疗经费2700万元,2019年家庭医生有偿签约17274人,履约服务率95.23%。基层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延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蚌医二附院、蚌医一附院共建医联体。科技实力增强,五年共实现科技投入11.93亿元,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稳步增加,十三五期间累计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为2613件和228件。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坚持以优质增量调存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5:54.2:40.8调整为2020年的1.3:32.9:65.8,与十三五规划制定的目标值3:56:41相比,第一产业占比下降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回落2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占比提升24.8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工业提质扩量,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6.07亿元,谋划重大项目140个,其中续建项目41个,总投资313.6亿元;新开工项目64个,总投资442.7亿元;储备项目35个,总投资259.7亿元。全面推进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优化,2020年全区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49.67亿元。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新业态活力进一步增强,2020年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5.96亿元。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20年全区扶持壮大蔬菜、园林、果林等特色效益农业,全年蔬菜播种面积381公顷产量17530吨,瓜果类播种面积294公顷产量6778吨,园林水果产量4300吨。

(四)生态建设扎实推进

十三五期间,龙子湖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绿色发展模式,万绿生态公司获国家级星创空间,李楼乡荣获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称号。成功参展市第三届花博会,做好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工作,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全区生态环境稳步改善。加强山林生态保护,城区绿地面积增加1230亩,老城面貌持续改善,山水相依,城镶景中的龙子湖区宜居宜业的印象感知愈加突出。加大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强化五控治理措施,加强对区域内PM2.5监测,取缔经营性散煤用户,推动实施秸秆饲料化和秸秆还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5%,连续六年实现秸秆禁烧的“零火点”目标,空气质量良好以上(API ≤100)天数占全年天数比重为84%,空气质量有效改善。加强水域生态保护,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进一步落实河长制”“林长制等工作,生态环境管理制度逐渐完善。

(五)社会治理综合有效

十三五期间龙子湖区根据建章立制、长效长治原则,坚持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000起以上。着力防范金融风险,严查泛亚等非法集资案件,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非法集资,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推行社岗通全科服务模式,试点成果被《中央党校改革内参》刊发。打造统战工作同心品牌,全国政协副主席巴特尔亲临建新社区视察并高度赞扬。推行党建引领物业管理模式,蚌埠市委组织全市各县区组织部长现场观摩。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调成率100%。完善市场监管新体系,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食品药品经营行为得到持续规范,强化对学校食堂等重点区域餐饮食品的安全监管。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安全屏障持续巩固,开展百日除患铸安专项行动,引入第三方进行排查诊断,牢记2019.11.15较大火灾事故教训,开展全区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强化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开通网上投诉平台。拓展雪亮工程覆盖面,推进三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和治安防控体系四网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双提升行动,调查走访居民,有效提升了群众安全感和对政法机关满意度。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征兵工作深入推进,双拥工作持续深化。民族团结,宗教和谐。

(六)城乡建设全面提速

以城区建设和乡村振兴为重点,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展示城乡融合新形象。2019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1.3%(含交通分局);2020年龙子湖区城镇化率84.7%(含交通分局)。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40平方公里、人口20万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2016年中环线北段、解放二路北段建成通车,环郊南线及Y015改建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加快D-5、石屋路修建;2017年贯通中环线、D-3路,形成片区内两纵三横路网格局;水蚌线外迁项目顺利完成、蚌五高速建设加快。累计开工安置房12488套,竣工9264套,实施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32个,累计回迁安置13043套。“十三五”期间,全区共改造老旧小区75个,总占地面积112.9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1.93万平方米,总户数24452户,总投资约2.2亿元,惠及人口85207人。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实事求是推动改厕工作,污水管网系统规划设计已经启动。率先在全市实现农村生活垃圾一日一清,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十三五期间龙子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受区划调整、区域面积、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影响,经济总量在蚌埠全市相对较小,不占优势。二是产业结构仍需优化。玻璃深加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虽已具备一定优势,但整体上还是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产品创新力还不强,高端产品推向市场的周期偏长;服务业缺乏特色亮点,且未形成规模,三产拉动的质量不,尤其现代服务业尚未得到长足发展。三是社会管理难度加大。老城区老旧生活小区体量较大,企业离退休人口多,人口密集,老龄化相对突出,低收入家庭居多。居住环境改善、公共设施改造、旧城改造、民生保障等方面的诉求不断加大。这些既是龙子湖区十三五发展遇到的难题,也是十四五的重点攻克方向。

专栏一  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2020年末

 

十三五目标

 

指标完成情况

 

 

 

经济

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21.9

 

112.1

 

完成

 

财政收入(亿元)

 

16.37

 

14

 

完成

 

工业增加值(亿元)

 

26.07

 

57.52

 

未完成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

 

50

 

50以上

 

完成

 

三次产业结构

 

1.3:32.9:65.8

 

3:56:41

 

——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0

 

228.9

 

未完成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85.96

 

65.73

 

完成

 

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10.8

 

143.03

 

基本完成

 

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

 

0.94

 

0.81

 

完成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3

 

1.69

 

基本完成

 

 

社会指标

 

学前儿童入园率(%)

 

100

 

100

 

完成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49831

 

62846

 

未完成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7015

 

22630

 

未完成

 

社保参保完成率(%)

 

100

 

100

 

完成

 
二、十四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部崛起战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安徽自贸区蚌埠片区等战略为龙子湖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政策机遇。从区域来看,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淮河生态经济带的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有利于龙子湖区的开放发展。从本市来看,龙子湖区是蚌埠市的老城区,拥有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硅基产业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国际政治局势复杂化、新冠疫情持续影响、宏观经济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区域经济分工中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等一系列因素也为龙子湖区的发展带来严重制约。

(一)重要机遇

十四五时期,龙子湖区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准确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对选择战略举措、制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了发展大格局。目前,我国3+8骨干城市群格局基本形成,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0月,蚌埠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这一里程碑式大事件为蚌埠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强调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抓好重点工作。龙子湖辖区内拥有蚌埠高铁南站和火车站两大交通枢纽,便捷交通给龙子湖区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正不断汇集,有利于加强与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龙子湖区要综合利用先进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接受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辐射,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参与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推动产业深度对接、集群发展,高标准建设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集聚区。

——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产业变革,有利于加快推产业转型升级。新一轮科技革命呈现出智能化主导、融合式“聚变”、多点突破的态势,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广泛深入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加速形成数据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不仅催生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还与资源等优势相结合,有利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改变产业特性,培育后发优势,共同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龙子湖区加快推动在部分优势产业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全国玻璃产业链最完整最齐全的生产基地,这一名号不仅是龙子湖区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更是龙子湖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争先发展的一张王牌。务必抓住机遇和突出优势,依托蚌埠玻璃设计研究院的超强研发能力,结合数字经济的发展前景,以发展硅基城市为目标,努力将龙子湖区打造为全球领先的硅基材料研发地和全国最大的玻璃制品生产供应地。

——多重区域政策叠加和改革试点,有利于激发发展活力。国家级或省级区域政策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诱发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因素。从中部崛起战略到淮河生态经济带,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到省级硅基材料产业集聚地,发展的目光已经落到了蚌埠。2020年9月24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蚌埠片区的设立,实现了合芜蚌自主创新与自由贸易的完美融合,将给蚌埠加快建设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蚌埠片区重点发展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着力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中心、皖北地区科技创新和开放发展引领区,助力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加快建设。龙子湖区作为蚌埠的硅基材料产业集聚地,务必破除一切障碍,集中力量搞发展。更应该在发展大势中争先进位,迎头赶上,牢牢抓紧机遇,在实现自身突破的同时,助力蚌埠片区大发展。

(二)制约因素

尽管十四五面临诸多发展机遇,但从内外部条件来看,龙子湖区加快发展仍然存在较多制约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龙子湖区指标增速高于安徽省和蚌埠市的指标有两个,低于安徽省和蚌埠市的指标有三个。具体而言,十三五期间财政总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安徽省和蚌埠市。但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与省市相比有所差距,比安徽省分别低2.2、4.3和0.8个百分点,比蚌埠市分别低1.4、5.9和0.9个百分点。与蚌埠市其他县区相比,龙子湖区经济总量处中下游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处中上游水平;人均生产总值处中上游水平,人均生产总值增速处中游水平;财政总收入处下游水平,财政总收入增速排名在所有县区中处于中上游水平,财政总收入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2019年龙子湖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处于下游水平,在三县四区中位于第七位,与第一位的蚌山区相差7.6个百分点,区域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激发。总的来说,龙子湖区十三五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部分指标与省市县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三县四区中处于落后地位,好在发展前景广阔。

——三产拉动质量不优。一方面,龙子湖辖区老城区商贸服务业依旧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并呈现出小、乱、散等特点,发展质量不高,难以应对电商发展大势的冲击,且缺乏特色经济、特色项目,未形成规模,纳税贡献率低,经济指标含金量不高,传统商贸服务业虽然在三产中占比较高,但这种发展方式与新发展格局要求的现代服务业存在差距。另一方面,龙子湖区的特色旅游项目缺位,旅游产业尚未得到大规模发展。卫调花鼓戏、花鼓灯舞蹈、仿古玉器制作等传统文化虽然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但其经济效益不高,文化旅游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不足。

——自然生态制约明显。龙子湖区地处淮河侧畔,紧邻淮河堤岸,易受到洪水灾害影响。虽然近年来堤坝维护力度不断加大防洪防汛能力显著提高但一旦发生洪水灾害龙子湖区要承受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财政需要出资进行灾后救助和重建工作,这对经济发展以及财政能力都是巨大的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边上做好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讲话再次提高了生态的重要地位,淮河作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生态保护极为重要。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绿色发展新路径,做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是摆在龙子湖区面前的时代命题。

 

十四五时期,尽管龙子湖区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但机遇大于挑战,只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锚定现代化建设目标不放松,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化解主要矛盾,补齐发展短板,就能够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三、十四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

十四五处于两个一百年建设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新时代背景下,龙子湖区必须坚持新理念,瞄准新目标,统筹谋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选择,为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谋好篇、布好局。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视察安徽和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科技创新上,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通过“五大联动”发展路径,努力实现“五大提升”。实施产业联动,提升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实力;实施内外双循环联动,提升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质量;实施新老城区升级改造联动,提升两翼同步协调发展;实施生产生活生态联动,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实施区委总揽全局与支持各方联动,提升凝聚加快发展硬核力量。着力实施二产立区、三产富区、四宜兴区和五创强区战略,把龙子湖区建设为东部门户、科创前沿、康养地和中国谷。

(二)基本原则

十四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应当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坚持十四五发展目标与龙子湖区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衔接,顺应2020-2025年现实需要,谋划2035年甚至2050年远期目标,着眼长远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肩挑,践行两山理论,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发挥基础优势,顺应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大趋势,破解瓶颈,加快龙子湖区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有效市场,有为政府。重塑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城乡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通过深化改革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坚持把融入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增强整体竞争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发挥安徽自贸区蚌埠片区政策优势,通过打造一体化的高水平开放平台,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素市场自由流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产业分工优势互补,实现协同发展、互利共赢。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围绕现代化建设发展目标,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考虑经济发展阶段和财政支撑能力,统筹考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协调兼顾经济大局和生态保护,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长远谋划,分步实施,精准发力,久久为功,聚焦补足发展短板、强化发展弱项,在社会事业上不断取得新发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城乡统筹,均衡发展。正确处理城镇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改善和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着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建立健全反贫困长效机制,加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战略选择

十四五时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目标和任务,既要保持既有战略的连续性,又要与时俱进地调整战略取向:

——以硅基产业为引领的二产立区战略。坚定不移地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全面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化工、智能制造、种养加一体化等产业发展,按照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要求,组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努力打造长三角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优选地,进一步夯实工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龙子湖区作为硅基产业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必须充分发扬硅基产业优势,进一步奠定、夯实硅基产业在辖区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依托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和海控三鑫、中建材凯盛科技集团等研发生产平台,激发科技创新驱动力,实现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巩固装备和船舶制造、建材、电子和汽车零部件、轻纺服饰、印务包装材料、生物制药和食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根基,推动龙子湖区工业发展全面开花。

——以商贸文旅为引领的三产富区战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便利化发展。积极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质量提升,不断提高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度和贡献率。十四五时期,龙子湖区商贸服务业占第三产业较高比重的基本区情不会变,既要保持商贸服务业稳定发展,更要竭力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十四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愈加旺盛,发挥文化优势,以文化为引领,集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龙子湖区的有效经济增长点。巩固自身实力,借助龙子湖景区的吸引力,扩大传播度和知名度,提升影响力和粘合力,进而以旅游带动商贸服务业等周边产业发展,吸引外来游客,扩大商贸服务业受众范围。

——以健康养老为引领的四宜兴区战略。四宜即宜居、宜业、宜养、宜游,其中宜居宜业是对内而言,蚌埠拥有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百个宜居城市等多个称号;从科教资源来说,蚌埠高校和中职院校数量仅次于合肥、芜湖,拥有安徽财经大学等6所普通高等学校、17所中等职业学校,位列全省第,毕业生数全省第;蚌埠市营商环境工作2018、2019年连续两年领跑全省各市,位居第一。2019年,更是与武汉、昆山等地共同被评为2019中国经济营商环境十大标杆城市。这些称号和荣誉的由来离不开龙子湖区所做的一份贡献,也彰显出龙子湖区宜居宜业的优势条件。宜养宜游结合区情分别从养老和文化旅游方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满足内部居民需求同时吸引外部人群,拉动地区发展。这一战略对绿色生态提出了高要求,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按照生态强省战略要求,加强跨区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把绿色转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老年人居住为主的老城区特殊区情致使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加之辖区内以蚌医附院为代表的医疗资源丰富,为龙子湖区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提供了内生动力。逐步构建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邻里互助养老为补充、智慧养老为抓手的五位一体养老模式,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专业化服务,同时吸引辖区外老年人入住,形成龙子湖区的特色产业。

——以融合发展为引领的五创强区战略。五创即创先、创新、创业、创优、创融。创先是指在思想文化建设领域力争先进水平。龙子湖区文化源远流长,根基深厚,多次代表蚌埠市推出文化文艺作品。“十四五”期间,要在全区范围内强化文化根基意识,创新文化发展,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引领作用。创新驱动全面发展,创业放大创新功能,创新”“创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两大基本抓手,作为战略选择是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了高质量与一体化相呼应,创优”“创融是对高质量与一体化的生动诠释,要在实体经济领域向苏沪浙看齐,争创高质量发展,更要在发展中积极参与,主动作为,适应发展节奏,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对内而言,创融更包含内部城乡融合发展,把李楼乡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四)发展定位

按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安徽省“一圈五区” 区域发展总体布局,紧紧围绕蚌埠市三地一区两中心和四区两基两枢纽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龙子湖区经济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十四五时期,重点聚焦以下发展定位。

——东部门户。龙子湖区位于蚌埠市东部,辖区内拥有高铁南站、火车站以及长途汽车站和2021年即将开通的蚌五高速等多个交通枢纽,便捷的交通可以为龙子湖区带来丰富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十四五时期,龙子湖区应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坚持开放包容发展,成为蚌埠的一张亮丽名片。

——科创前沿。国家实验室、科研院所等创新平台为龙子湖区科创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四五时期,要立足蚌埠市对龙子湖区的科创城东定位,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与创新成果转化速度,让科技创新成为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能。

——康养福地龙子湖区有蚌医附院、二院和各类专科医院等较为丰富的医疗资源。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康养需求日益旺盛十四五时期要抓住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机遇,谋篇布局,落实项目,打造康养福地,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为广大老年人增加福祉。

——中国“硅”谷龙子湖区有雄厚的硅基产业基础,是自贸区蚌埠片区硅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紧盯蚌埠市千亿级硅基产业发展目标,沿着大而专的发展方向,延链、补链、强链,打造500亿级硅基产业集聚地。充分利用龙子湖区自然人文条件,推动山、水、人文与科技的融合,将龙子湖区打造成为中国谷。

四、十四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

十四五规划纲要应体现四个第一 ,发展目标按两个一百年承上启下、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导向的要求,既要巩固提升小康社会建设成果,又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好局;既要突出地方特色、符合实际,又要与全省和全市发展目标相衔接。

(一)总体要求

龙子湖区十四五时期要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型增长,努力保持合理经济增速,力争十四五末主要指标和质量效益在全市争先进位,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显著提高。

创新驱动力显著跃升。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制造强区建设加快推进,建成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及科技企业孵化器、院士工作站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到2025年,研发投入强度达3%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0%,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城乡区域进一步协调,空间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与合肥、南京的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硅基产业转型升级、蚌埠中央创新区和高铁工贸园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85%,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主体功能区空间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推动产业结构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生态文明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25年,空气质量、水环境、能耗等生态环境主要指标达到国家和省市考核要求。

经济开放度显著扩大。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举、引资与引智、引技并重,全社会大开放意识牢固树立,区域分工合作水平大幅度提升,进出口稳中向好,招商引资成果丰硕。

    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维持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社会托底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实现农村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社会文明程度、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显著提高。就业更加充分,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提高,平安龙子湖建设扎实推进。

(二)设定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定遵循以下原则:

把握新时代要求,充分体现高质量发展内涵。十四五规划是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必须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协调作为内生要求、绿色作为普遍形态、开放作为必由之路、共享作为根本目的。经济领域,突出质量效益型增长,保持合理经济增速,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社会领域,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迈出新步伐;生态领域,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基本实现。

对标先进地区,充分体现稳增长发展要求。十四五指标体系要把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根本目标,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化解风险,力争十四五末在全市县区位次有较大提升。

坚持实事求是,充分体现地方发展特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十四五发展目标体系的构建,既要符合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要求,又要符合龙子湖区实际,体现地方特色。

(三)指标体系

依照国家及省有关规划编制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紧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任务,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考虑从经济总量、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角度出发,构建龙子湖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在经济总量中,突出扩量与提质并举。具体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增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增加值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共7项指标。

在创新发展中,突出创新价值的实现。具体指标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以及5G网络覆盖率,共6项指标。

在协调发展中,突出缩小发展差距。具体指标包括: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以及三次产业比重,共3项指标。

在绿色发展中,突出绿色经济和集约高效。具体指标包括:森林覆盖率、耕地保有量、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以及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共6项指标。

在开放发展中,突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具体指标包括:外贸进出口、实际利用境外资金,共2项指标。

在共享发展中,突出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提升。具体指标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学前入园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社保参与率、城镇调查失业率,共6项指标。

 

展望二〇三五年,龙子湖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上新台阶,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创新驱动作用明显,创新能力稳居全市前列,建成东部门户、科创前沿、康养地和中国谷;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枢纽作用充分彰显,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构成,参与省内外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龙子湖;教育、人才、体育、卫生等社会民生事业茁壮发展,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绿色美好家园全面建成;平安龙子湖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参与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区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专栏二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类指标

 

二类指标

 

2020年完成

 

2025年目标

 

年均增速(%)

 

经济总量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21.9

 

185

 

8.5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7.17

 

10.88

 

8.5

 

财政收入(亿元)

 

16.37

 

25

 

8.8

 

工业增加值增速(%)

 

5.19

 

高于全市平均增速

 

高于全市平均增速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0

 

220

 

15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85.96

 

130

 

8.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10.8

 

180

 

10

 

创新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亿元)

 

49.67

 

73

 

8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5

 

28

 

——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3%

 

——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

 

50

 

60

 

4%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29

 

40

 

——

 

5G网络覆盖率(%)

 

 

 

符合要求

 

 

 

协调发展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84.6

 

85

 

——

 

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2.93

 

2.8以下

 

——

 

三次产业比重(%)

 

1.3:32.9:65.8

 

1.8:35:63.2

 

——

 

绿色发展

 

森林覆盖率(%)

 

 

 

21

 

——

 

耕地保有量

 

2388.07公顷

 

符合要求

 

 

 

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率(%)

 

达到市级目标

 

符合要求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100

 

100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80

 

90以上

 

——

 

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

 

100

 

100

 

——

 

开放发展

 

外贸进出口(亿美元)

 

1.3

 

2.4

 

13

 

实际利用境外资金(亿美元)

 

0.65

 

1

 

9

 

 

 

 

共享

发展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49831

 

67000

 

6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7015

 

24000

 

7

 

学前入园率(%)

 

100

 

100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3.85

 

3

 

——

 

社保参与率(%)

 

100

 

100

 

——

 

城镇调查失业率(%)

 

4.5以下

 

4以下

 

——

 
五、十四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四五时期,面向建设现代经济体系要求,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主要目标,在硅基产业、工业发展、商贸物流、乡村振兴、城区开发、基础设施、交通枢纽、社会事业、健康养老、文化旅游和改革转型十一个方面,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做强硅基核心产业,实现优质集聚发展

硅基产业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龙子湖区的核心产业,发展好硅基产业是龙子湖区十四五期间的重要战略任务。十四五期间,要发挥龙子湖区光伏和特种玻璃产业优势,实行链长制,按照“补链、强链、延链”的发展思路,强化硅基产业发展,加强长三角协同合作,延展科技链和价值链,大力推动优质产业集聚发展,力争在十四五末,建成门类丰富、配套齐全、产业链完整、规模效益丰厚的500亿级硅基材料产业集聚基地。

——充分利用突出优势在蚌埠市三链一群产业发展体系中,光伏发电和特种玻璃产业是龙子湖区的优势产业。龙子湖区硅基材料产业起步早、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紧密,发展空间充足,技术储备充分。由高层次人才组的中国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发成果占据国内外80%以上的高端浮法玻璃设计市场,对产业发展形成强力科技支撑。蚌埠玻璃设计院作为智力支撑,研发能力持续输出。目前,0.12毫米超薄电子触控玻璃、8.5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30微米柔性超薄玻璃等高科技产品具有世界领先水平,龙湖科创园与中航科工三院第310所联手打造全省军民融合第一品牌。十四五时期,要巩固现有产业优势,紧盯产业发展龙头,紧扣产业链缺失环节,明确补链责任主体,加强沟通对接,补齐产业发展缺失环节,形成全链发展的大硅基产业。

——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一是推动项目进展。紧盯国家产业政策,抢抓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的战略机遇,加快硅基产业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引进液晶面板、消费电子、光伏组件、特种玻璃、陶瓷结构件等重大项目。二是推进精准招商。围绕主导产业,以硅基产业工作领导小组为牵头,梳理产业链及其价值链节点,摸排细分领域国内外龙头企业,建立健全目标企业库。以龙子湖区现有中建材、海控三鑫、台嘉玻纤等重点企业为依托,围绕其上下游产品配套,纵向延展产业链,横向集聚产业群,实现沿链引进、集群发展新突破。

——加强硅基园区开发建设。加快工业园区改造,腾笼换鸟,优化园区投入产出。改善工业园区生产环境,完善工业、服务业生产活动的配套设施。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改革用人制度,实行收入与业绩挂钩,与政府脱钩。探索发展飞地经济,推进跨区域的产业园区共建,实现资源互补和收益共享。重点推进龙子湖硅基园区与高新区、经开区以及长三角专业工业园区合作对接,围绕硅基产业链提升,聚焦绿色、高技术含量、高附价值的项目,补齐产业发展缺失环节,优化硅基全链条发展质量,实现集聚式、组团式发展。

专栏三  硅基产业重点项目

硅基材料产业重点项目:8.5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生产线项目二期,总投资25亿元,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年生产8.5代TFT-LCD玻璃基板产品300万片。海控三鑫年产2000吨轻质高透面板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约200亩。蚌埠中显浮法UTG项目(超薄二期),总投资5.5亿元,建筑面积约35000平方米,建设年产400万平方米电子用超薄柔性玻璃生产线。高铝盖板二期生产线项目,总投资5亿元,规划面积50亩。海控三鑫250吨窑炉技改项目,总投资3.5亿元。新黄山瓶罐窑炉及生产线项目,总投资3亿元,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年产3.2万吨电熔特种玻璃生产项目,总投资3亿元,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年产24万吨超白光伏玻璃砂加工项目,总投资3亿元。液压油缸气动元件及玻璃热转印项目,总投资1亿元,占地约20亩。

硅基产业平台建设项目:中国玻璃小镇项目,总投资60亿元,总用地面积24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281万平方,通过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小镇体系,将硅基产业、人文宜居、生态研发与智慧产业进行生态有机联系,从而形成三生相融的智慧特色小镇。硅基产业总部基地项目,总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硅基产业总部基地、孵化器、标准化厂房、硅基产业交易平台,高级人才公寓和综合配套设施等。

 
(二)坚持工业强区战略,储备凝聚发展后劲

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并举,形成以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发展格局。在工业增长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以提质增效为发展重点,抓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时间窗口,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加快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以产业结构转型为核心,以产业结构优化为方向,加快全区产业发展布局调整,坚持把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结合起来,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高质量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抓住宏观经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趋势,以硅基材料产业发展为重要突破口,重点在电子信息显示材料、硅基基础材料、先进建筑节能材料以及高端器皿材料上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继续鼓励和支持装备和船舶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科技含量,积极占领市场;大力扶持电子和汽车零部件、轻纺服饰、印务包装材料、生物制药和食品加工等产业发展,提升龙子湖区制造业水平。

——延展优势产业链条和推动集聚发展。以硅基产业园、高新电子产业园、建材产业园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围绕补链、强链、延链,推动硅基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新型硅基,集聚上下游产品、降低综合配套成本、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优势支柱产业,实现集聚优势,壮大链条式的磁性引资效应,形成产业集群,提高整体竞争力。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及长三角地区的高端材料制造产业转移,依托中建材凯盛科技等龙头企业,促进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发挥协同效应,打造全国领先硅基产业基地,加快产业集群化、品牌化发展步伐。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各类创新载体建设,推进产业与创新深度融合,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和承接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支持蚌埠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与河北省雄安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蚌埠玻璃工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展开合作,研究新型显示用大尺寸TFT玻璃基板精密研抛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支持安徽宏业药业有限公司与蚌埠医学院共建科技研发中心、博士工作站,进行创新药物垂体后叶生产技术的研发和生产线技术改造。支持华信禽业万绿生态休闲度假有限公司与安徽科技学院进行产学研合作。增强创新策源能力,着力推进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化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方式,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金融支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加快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产业融合。抢抓5G+工业互联网发展机遇,依托工业互联网,以信息化手段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加快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建设,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及装备深度应用,打通跨行业供应链最大限度提升企业竞争力,发挥优秀传统工业在经济转型中的支撑作用。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鼓励和支持高技术、高装备、高附加值企业在园区内集约化利用土地,循环式利用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专栏四  工业重点项目

电池项目:中来光电5GW太阳能电池项目,项目总投资24.5亿元。中来光电N型太阳能背光板项目,项目总投资8.5亿元。无钴锂电池材料和产业链技术创新项目,总投资6亿元,建设低成本LFP产业链和固态电池体系研发与中试线。年产5GW高效单晶太阳能电池组件项目,总投资约4亿元。安徽沃晶动力有限公司年产1亿AH碳化硅固态大容量锂电池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总投资1亿元。年产5万台新型动力锂离子电池项目,总投资1亿元。

生物基项目:益生菌项目,总投资3亿元,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富博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总部研发基地,总投资3亿元,占地30亩。生物制剂项目,总投资3亿元。聚乳酸透气膜项目,总投资3亿元。格瑞生物聚乳酸项目,总投资2亿元。上海基尔顿生物项目,总投资1亿元。

建材项目:年产56万吨新型建材填充料项目,总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年产100万立方米新型建材项目,总投资1亿元。建材产业园二期项目,占地43亩,总建筑面积约40000平方米。

芯片项目:沃壹科技负离子芯片、模组华东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3亿元,一期投资1.15亿元,总占地面积约20亩,建设厂房8000平方米,实验室1500平方米。

弘亿微电子物联网芯片研发中心项目,总投资2亿元。灿芯封测基地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设两条封测线。

装备制造项目:超导磁悬浮直线电机产业化项目,总投资8亿元,设立航天科工磁电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10千米试验线,产业规模在10-12亿元左右。汽车电磁继电器项目,总投资3亿元,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施普瑞德二期项目,总投资3亿元。5G无人驾驶叉车生产线项目,总投资2亿元,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祥丰新型矿山环保设备生产线项目,总投资1.5亿元。蚌铁年产50万根轨枕项目,总投资1.4亿元,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建设1条轨枕生产线。

工业平台项目:龙湖科创园航天科技成果产业园项目,总投资20亿元,用地约320亩,包括标准化厂房、科技孵化器、办公设施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水电路气讯建设和产业园区内职工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等。龙子湖区高新电子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5亿元,占地214亩,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集中建设项目,总投资15亿元,用地面积400亩,预计建成标准化厂房42万平方米。上海同杰良新材料应用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0亿元。龙湖科创园·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项目,总投资6亿元,项目规划用地100亩。中科智汇人工智能产业园,总投资5亿元。信创生态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3亿元。睿智朗通讯科技产业园,总投资1亿元。园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总投资15亿元,新建园区道路20千米,改造园区基础供电、供水、燃气管线等,建设园区企业配套服务基础设施。

 
(三)提档升级商贸物流,振兴三产兴旺发达

“十四五”期间,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振龙子湖区商贸物流,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以产业升级和效率提升为导向,发展工业设计和创意、工程咨询、商务咨询、法律会计、现代保险、信用评级、售后服务、检验检测认证与人力资源服务等产业。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推动传统商业加速向现代流通转型升级。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绿色物流、冷链物流和城乡配送。强化两站间区域综合治理,树立两站形象,盘活该区域商贸流通企业,谋求与京东、阿里等企业合作。加快处理低效闲置用地,为经济发展腾出空间,以租赁、购买等方式盘活闲置楼宇和商业,形成乡街总部经济中心。加快农村商贸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提升工业品和农产品双向流通效率,提高李楼乡农产品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加快村级电商平台建设,推进省级农村电商巩固提升工作示范村建设。建立健全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完善城乡配送网络节点布局,推动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把握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加快教育培训、健康养老、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领域发展,丰富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优化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和社区商业的网络布局,大力发展社区便民商业,沿街商铺门头店招统一设计,统一性与风格化相结合,保持区域内风格统一性和区域间风格差异性。大力发展旅游业,深入实施旅游业提质增效工程,依托万绿生态园、东西芦山、老山、花鼓灯舞蹈、卫调花鼓戏、玉金香精品白玉市场等资源,支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山地旅游等。积极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专业化、规模化和网络化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针对个性化需求的定制服务。支持从业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考核,推进从业者职业化、专业化。借助网络直播基地,发展直播带货、免税等消费新业态促进消费规模扩大,实现消费提质增效。

——完善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面向社会资本扩大市场准入,扩大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互联网、商贸物流等领域开放,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清理各类歧视性规定,完善各类社会资本公平参与医疗、教育、托幼、养老、体育等领域发展的制度。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推动竞争性购买第三方服务。

专栏五  服务业重点项目

商业综合体项目:经纬轮辋钢厂改造商业综合体项目,总投资20亿元,占地约227亩,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滨河花园B地块商业综合体项目,总投资15亿元,占地约104亩,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滨河D地块二期项目,总投资14亿元,占地约83亩,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碧桂园湖山樾项目,总投资15亿元。新城怡康时光印象项目,总投资12亿元。八一花园地块商业综合体项目,总投资11亿元,占地约52亩,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席梦思厂地块综合体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约59亩,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海员宿舍地块商业综合体项目,总投资8亿元,占地约33亩,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

现代服务业平台项目:龙子湖区现代物流产业园,总投资50亿,占地500亩,建设龙子湖区现代物流中心。徽商大宗商品物流园区项目,总投资5亿元,总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蚌埠市邮件处理中心项目,总投资5亿元,占地约100亩,建设规模3.6万平方米。顺丰上海·蚌埠产业园项目,总投资5亿元。上海临港·龙子湖区合作创新园区项目,总投资1亿元。

 
(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始终把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放在关键位置。大力发展果林经济、花卉经济、民宿经济和旅游经济,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建立新型农业经济,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着力发挥信息化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支撑作用,培育信息时代新农民,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推进农业转型发展。提高土地流转率,引入知名龙头企业,以打造生态观光、休闲旅游、高效农业、健康养生为抓手,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入股分红、休闲观光五型经济。加大对万绿生态园、玉乐农业等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全力推进农林苗圃、经济果树、花卉园艺、盆景栽植等园林产业聚集。发挥华信禽业博士工作站和反季节种鹅养殖的科技引领作用,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美好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强化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谋划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把李楼乡建设成为一个安居乐业、与城市共生共荣的美好家园。

专栏六  美好乡村建设重点项目

乡村建设项目: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改造项目,总投资5亿元,通过改造农村供水、排水、村居道路,征迁部分零散民居4000平方米,整理建设用地180亩。李楼乡双创(电商)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3亿元,建设双创产业大楼,建筑面积约5平方米,打造高铁东片区创业创新平台,建设龙子湖区电子商务发展基地。

农业发展项目:蚌埠市华信禽业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项目,合作内容为种鹅选育选配及规模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安徽万绿生态休闲度假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项目,合作内容为营养型玉米适机收种质资源筛选及强优势杂交种的创制。

 
(五)加快新老城区开发,打造魅力创新之城

按照老城区做减法,新城区做加法的区域发展思路,全面做好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工作,打造美丽宜居和谐魅力的龙子湖区。老城区工作重点是沿淮河南岸征迁改造、火车站南广场周边改造和胜利东路两侧改造;新城区建设要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和民生保障五个方面。

——推进沿淮河南岸征迁改造工作。征迁安置淮河南岸部分老旧小区,沿堤下路建设淮河生态旅游风情街,创办淮河文化展示中心和艺术交流基地,招商建设部分商贸服务业中心等文旅设施。着力打造2-3个淮河南岸网红打卡点,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举办文旅博览会、文化巡演、旅游推介等活动。投资50亿元通过改造打造淮河生态文化带。

——推进火车站南广场周边的改造工作。对整个火车站南广场周边商贸业重新布局,征迁安置火车南广场周边老旧小区,回收改造周边闲置商业楼宇,推动安德电脑城等商业体运营模式优化。投资40亿元将火车站南广场周边改造成龙子湖区办公商贸新中心。

——推进胜利东路两侧的改造工作。加快朝阳村等城中村的征迁和胜利东路两侧老旧企业的搬迁工作,沿锥子山北侧打造城市绿色景观带,沿道路两侧建设街角游园,加快胜利东路北侧商储物流用地的招商和出让工作,依托火车东站打造新型现代化物流中转基地。投资100亿元将胜利东路两侧改造成龙子湖区靓丽风景线

中央创新区规划占地约6.7平方公里,总投资52.84亿元,园区将按照科创城东发展定位,高站位规划建设高铁创新区,加快高铁工贸园、玻璃小镇、高铁科创新城一园一镇一城融合发展,努力将高铁中央创新区打造城东标杆,科创中心,人才高地,高端教育中心,服务皖北的医疗中心,有一定影响力的金融中心,高水平的总部经济基地,有一定辐射力的区域服务集聚地。将中央创新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发展的新引擎和蚌埠市的浦东新区,扮靓蚌埠市东大门。

——推进区域绿化美化工作。结合棚改、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在明确绿化位置、绿化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园林绿化设计,切实做好十四五期间区域绿化工作。计划新增绿化90万平方米,提升绿化125万平方米,新建绿道22公里,新建街头游园10个。推动解放路以东地区传统企业退市进园,加强城市边角区域整治和建设,美化基础设施和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围绕区域交通发展目标,重点推进农村道路发展。一是在区域农村道路网络基本形成的基础上,对通行状况欠佳的村道,实施重点提升与改造,多建与市政道路连接路段,多修交通流量较大路段,提升农村道路整体通行状况。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管养机制,使区域内农村道路管理更加规范,好路率保持在90%以上。三是加大公交线路密度,协调市交通运输局,积极引入公交线路,在原有线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农村腹地延伸。

专栏七  新老城区建设重点项目

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项目:胜利东路两侧棚户区改造项目,总投资50亿元,征迁胜利东路两侧棚户区和城中村,占地面积547亩,征迁面积36.5万平方米,新建安置房6.75万平方米,整理净地面积500亩。淮河生态文化带项目,总投资50亿元,征迁淮河流域周边老旧棚户区55.6万平方米,新建安置房35万平方米,建设淮河生态旅游风情街,创办淮河文化展示中心和艺术交流基地等。火车站南广场周边改造项目,总投资40亿元,征迁安置周边老旧小区约20万平方米,回收改造周边闲置商业15万平方米,新建商业综合体,综合办公楼等20万平方米。胜利路北侧棚户区改造,总投资30亿元,征迁胜利路北侧、延安路东侧、铁路线南侧棚户区,征迁面积16万平方米,新建安置房18万平方米,整理净地面积72亩。淮河经济带环境整治项目,总投资30亿元,征迁淮河流域沿线老旧棚户区2个,征迁面积55.6万平方米,新建安置房35万平方米,提升改造沿淮堤坝周边道路排水、景观绿化、街头公园等,整理净地面积500余亩。石油站及周边棚户区改造项目,总投资30亿元,征迁淮河流域沿线老旧棚户区4个,征迁面积20万平方米,新建安置房25万平方米,提升改造道路排水、景观绿化、街头公园等。龙子湖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总投资10亿元。

安置房项目:朝阳安置房项目,总投资13亿元。宋庄安置房二期项目,总投资12亿元。市东新村安置房项目,总投资10亿元。宋庄安置房一期项目,总投资8亿元。老山新村安置房二期项目,总投资6亿元。

老城区基础设施项目:老城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总投资20亿元,改造修整老城区市政道路30千米,提升改造排水、绿化、供水、燃气等管线,部分路面白改黑,建设周边立体停车场等。

新城区建设项目:高铁8+1地块项目,总投资50亿元,占地约458亩,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高铁东广场建设项目,总投资20亿元,建设高铁东广场及配套商业服务设施,东广场约10万平方米,配套商业服务约10万平方米。高铁站城际公交站场建设项目,总投资3亿元,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

 
(六)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做强做实发展平台

坚持适度超前协同推进原则,加快建设5G、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水利、交通和能源等传统基础设施现代化,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补齐短板、提高水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完善5G基站布局,加快应用基础设施IPv6改造进度,加快南方数据中心等关键项目落地建设。依托数字江淮等重大平台,整合各部门及社会数据资源,安全、智能、特色为目标,建设完善绿色环保、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数据服务平台。整合各级、各部门分散数据池促进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开展多领域大数据应用协同协调推进重点领域智慧应用。围绕城市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搭建互联互通的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实时监控、智能感知、精确调度、快速处置。加快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推进与南京和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数据融通建设。推动警务数据汇聚共享强化公共安全监控视频建设联网应用。围绕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建设,聚焦重点行业,努力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

——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着眼于加快长三角区域互联互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提升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一是完善公路交通网络体系。对辖区内道路连接线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全力推进农村公路畅通工程。二是优化市政交通设施,布局建设公共停车场和配建停车场,拓展客运站运游”“运邮功能,完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三行系统,优化公交站点布设,改善群众出行条件。三是加强供水保障工程建设。确保城镇居民用水和工业用水按时足量,改造提升李楼各村自来水管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四是加强防洪保安工程建设。保障防洪设备和人员队伍,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防洪作战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五是提高能源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全区电网系统,继续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完善燃气储气设施和燃气管网,加快建设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局域供气网络,实现天然气管网全覆盖。积极开展天然气利用工程,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

——夯实发展平台,发展总部经济。着力推进中央创新区、硅基产业园区、高新电子产业园和建材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园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基础设施保障深度应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依托南方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助力园区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利用现有资源,创建龙子湖区商会大楼,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建立一千万级税收楼宇经济体2个,两千万级税收楼宇经济体1个。围绕高铁新区规划,抓紧实施蚌埠中央创新区建设,科学做好二次规划,加强周边配套,完善功能设施,突出环境保障,加快招商引资,将社会对高档办公设施需求与高铁优势充分结合,构局经济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新的载体,吸引企业将办公总部或区域总部落户高铁新区。

专栏八  基础设施及平台建设重点项目

总部经济建设项目:总部经济平台集中建设,总投资10亿元,集中建设六个街道和李楼乡总部经济平台,建设龙子湖区金融中心、总部经济中心、便企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科创平台建设项目:玻璃小镇迎客厅(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孵化器),总投资15亿元,占地约90亩,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计划新建玻璃小镇展示中心、产业孵化器、标准化厂房、硅基产业交易平台高级人才公寓和综合配套设施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成果转化基地)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100亩,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建设科技人才培养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中小科技企业孵化器等。龙子湖区科创园孵化基地项目,总投资8亿元全面推进四大园区建设工作,包括中央创新区,硅基产业园区,龙子湖区高新电子产业园,建材产业园区。

 
(七)发挥交通枢纽优势,深度融入一体发展

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高铁等便捷交通给龙子湖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龙子湖区实现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十四五期间,龙子湖区要坚持南联北拓,东西互补的外部空间布局。联通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向南增强联动;依托安徽自贸区蚌埠片区,向北进一步巩固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地位;东西方向增强与蚌埠其他县区和滁州市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优化内部发展格局,坚持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并重,保持李楼乡与新老城区三足鼎立,齐头并进。

——深度参与合肥都市圈建设。加强龙子湖区-合肥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突出产业协作,推动园区共建,大力发展配套经济。积极参与安徽科技大市场打造工程,主动对接和参与长三角区域技术市场联盟、长三角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共享。加强道路交通互联互通,推进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同城化发展,构建快速便捷的 半小时经济圈”“半小时生活圈

——积极参与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错位发展,加强与其它县区的分工合作,积极支持“一核两翼,三轴多片的蚌埠都市区建设基础上,聚焦规划、交通、产业和公共服务等重点合作领域,进一步提升与南京的一体化水平,协同打造与南京江北新区等高对接、无缝对接、协同对接的战略性板块。

——着力支撑皖北中心城市和蚌埠片区建设。综合发挥基础设施、承接产业转移、吸纳老年人口、公共服务等优势,服务区域,辐射皖北,不断提高皖北中心城市集聚能力和承载功能。强化蚌埠东大门建设,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以及在蚌埠市内的经济竞争力,争先进位,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龙子湖区。在功能划分上,蚌埠片区重点发展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硅基产业作为龙子湖区的主导产业,龙子湖区要利用长期积累的发展优势,着力参与蚌埠片区建设。

专栏九  一体发展依托项目

铁路项目:水蚌线外迁项目,将水蚌线蚌埠至刘府段外迁,并同步实施电气化改造。蚌宿淮城际铁路项目,自淮北北站引出向南经淮北、宿州、蚌埠三市引入蚌埠南站,新建线路长度162.2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计划建设工期4年。高铁南站扩建,包括但不限于建设高铁东广场和城际公交站场,为中央创新发展提供动力。

公路项目:蚌五高速项目,起点接蚌淮高速至宁洛高速联络线,经沫河口枢纽、五河枢纽互通进入徐明高速至五河县,止于五河县大杨村,与江苏省宁宿徐高速公路连接线相接,路线全长62.1km,全线采用平原微丘区双向四车道标准建设,蚌埠市出口预留在龙子湖区李楼乡境内,预计2021年7月通车。

 
(八)聚力民生社会事业,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千方百计提升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质量,推动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进民生福祉。

——推动教体事业高质量发展,培养多层次人才。一是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扩大学前教育规模。健全以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为主的建设机制,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规范学前教育管理。坚持民办园年检制度,坚决取缔C类幼儿看护点,消除无证办园现象,提高办园质量和保教水平加大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力度,按照省、市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要求,加大治理力度,完成红塔片区安置房小区配套园建设。二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领导,狠抓整改,提升各项指标。按照优先发展,区域一体”“调整结构,合理布局”“促进公平,提升质量的原则,进一步研究论证调整教育布局规划,加快学校建设步伐,逐步实现全区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的跨越;学生的受教育机会、义务教育公平度、满意度明显提高;教育质量、队伍建设、管理水平等显著提升。加强资源共建共享,推进特色、新优质学校创建。精准办学定位,优化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强化精细管理,坚持走合格+特色办学之路,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特的教育品牌。到2025年,全区市级特色学校(新优质学校)再增加2所以上,进一步提升龙子湖区教育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进优质均衡发展进程。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依托名校(名园)开展集团化办学。深入推进紧密型集团化办学模式,进一步整合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以强带弱,提高优质教育覆盖面,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三是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充分发挥龙子湖区校外培训机构联合专项治理领导小组领导职能,强化各部门对民办学校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机构的准入、考核、退出等机制,持续开展好专项治理攻坚行动,坚持疏堵结合,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突出重点,全程跟踪加强监督与指导,为民办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四是推动全区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贯彻健康中国战略,继续做好全民健身宣传工作,加强全民体质监测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辖区内全民体质监测体系。积极发展体育社团,加强对各类体育社团的指导、管理、培育和扶持,完善各级各类体育协会、单项协会,发展各类体育活动站点,使组织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加大对体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现有体育设施利用率,调动各乡街的积极性,加大辖区内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做好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鼓励学校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继续积极开展健身主题活动,广泛倡导更健康、更快乐、更长寿健身理念,推进全民健身走进群众日常生活。

 ——提高城乡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发展紧密型区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大力推进城乡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完善疾病防控、应急救治、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一是增加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推进综合医院提标改造,以门急诊、住院、医技科室为重点增加业务用房并配备必要设备,增强传染病科室诊疗能力、重症监护室(ICU)救治能力,增加重要医疗物资储备,预留应急空间强化平战结合。二是在东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李楼乡卫生院建立中医药国医馆试点,大力推动中医药发展。三是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重点抓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应对工作。实现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配齐疾病监测预警、实验室检测、标本采集现场处置等设施设备。改造或新建大型公共设施时,应使之具备短期内改建为方舱医院或应急避难场所的条件,满足救灾应急需要。四是推进医联体建设,发展远程医疗,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五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全科医生,积极引进三高型(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中青年人才,带动辖区基层医疗水平提高。

——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完善公共租赁房并轨运行机制,有序将农村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坚持安置房建设先于棚户区改造,高度重视保障租赁住房建设,土地供应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支持和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保障性住房,放宽申请条件,降低申请门槛,保障困难群体基本居住需求。积极推进农村危旧房、城镇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切实提高居民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居住水平和生活环境。根据财政承受能力和财政需求,通过配建、收购及实施棚户区改造等方式,多渠道筹集500套房源,优先解决新市民群体住房困难问题,进一步提升住房保障力度,优化就业环境,不断吸引青年人才落地就业创业,提升区域竞争力。完善小区水电气路信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养老托育、停车、便民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有条件的可加装电梯。加强对小区及周边闲置土地、房屋、地下室等存量资源的统筹利用。鼓励探索以社区、街区为单元进行改造的商业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有一定盈利的改造项目。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全力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其功能作用。健全覆盖城乡、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方便可及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推进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支持行业协会建设,形成市场自律机制,促进政府、协会和市场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创建人力资源产业园,将人才产业园培育成就业保障基地和产业发展基地。加强对企业的用工指导和服务。针对当前就业市场中的招工难和稳工难问题,引导企业改善用工环境,提高薪酬待遇,增强企业凝聚力,使人招得来、留得住。围绕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提高就业质量,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政策支持,促进多种形式就业,支持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就业培训和就业帮扶,落实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项目培训等各项培训扶持政策,推进就业服务升级。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见习。着力抓好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群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就业,综合运用政策扶持、援助服务、职业培训、公岗安置权益维护等措施,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稳固和谐劳动关系,加大法律法规宣传,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坚持预防为主、仲裁为辅导向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庭建设(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执法大队),建立全省一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和社保扩面幸福行动。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改善养老托育设施,加强政府托底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低收入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覆盖面,加快建设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引导社会力量发展普惠养老。大幅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推进医养融合,推动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改革,扩充护理型床位,配置消防设施和辅助设施。鼓励养老机构根据床位规模设立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大力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建设一批综合性托育服务机构和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健全儿童收养体系,提升儿童福利设施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水平。建设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因地制宜改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适时调整提高残疾人救助标准,促进残疾人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优化公益性殡葬服务,支持建设公共殡仪馆和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法律援助的覆盖面。整合司法行政系统资源,注重在开展司法行政工作中宣传法律援助,发挥职能优势,形成系统合力。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网络平台、热线平台融合发展。十四五末,力争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中全会精神,建立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强社会治理平台建设,建立国家级社会治理示范平台1个,省级治理示范平台1个,运用社会治理平台,实现共治、共建、共享。因地制宜布局乡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逐步实现全覆盖。改进街道办公条件和社区设施,增强街道社区服务能力,提升街道社区服务质量。畅通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推行网格化管理,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统筹卫生、就业、社保、文体、退役军人服务、儿童关爱、未成年人保护等公共服务项目以及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保障妇女、儿童、未成年人、老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推进家政等便民服务进社区,打造综合性多功能的美好生活服务站。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加强安全能力建设,依法打击各类犯罪,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龙子湖。

专栏十  民生事业重点项目

教育事业项目:龙子湖区创新教育产业园项目,总投资20亿元,占地250亩。东鼎国际学校项目,总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义务教育改造提升项目,总投资6亿元,包含二钢小学新建项目、淮滨路小学新建项目、红塔小学新建项目、胜利路东路学校新建项目、31中迁建项目、李楼小学新建项目、新淮路小学新建项目和老山学校新建项目。安徽科技学院龙湖校区项目,占地面积约585亩。学前教育提升改造项目,总投资2亿元,包含龙子湖实验幼儿园改扩建项目等。

社会保障项目:蚌埠市警察训练基地,总投资8亿元,占地100亩。蚌埠监狱民警备勤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1亿元,占地64亩。龙子湖区残疾人托养及康复中心,总投资0.5亿元,占地规模6-8亩地,新建7500㎡办公用房托养中心、康复中心和综合中心,打造龙子湖区智能托养示范中心。

就业服务项目:人力资源产业园及创业孵化基地项目,总投资0.45亿元,占地8亩,建设面积5000平方米。就业培训基地项目,总投资0.25亿元,占地6亩,建设面积模2000平方米。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市政道路建设项目,总投资30亿元,建设黄山大道东段(中环线-凤阳县)、D-3路南段(台玻大道-黄山大道)、马村路(胜利东路-堤下路)等重点市政道路。小区集中供暖建设项目,总投资20亿元,涉及全区建成区范围内的新建房产项目、已建成居民小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总投资5亿元,对辖区部门建筑和小区、道路与广场建设的海绵化、公园绿地和城市绿化系统的海绵化改造,水体生态修复和排蓄设施的改造提升。地下综合管廊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5亿元,建设凤阳路、解放路等5千米主干道地下综合管廊。

生态环保项目:龙子湖上游水系治理项目,总投资5亿元,清理改造龙子湖周边“臭水沟”和“死水塘”,治理上游水系。环卫作业市场化项目,总投资2.6亿元。日处理500吨生活垃圾分拣中心和垃圾转运站新建项目,总投资2.3亿元。污泥深度处理综合利用项目,总投资1.6亿元,年产40万吨建材原料、20万立方陶粒及处理20万吨垃圾焚烧发电厂炉渣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分类项目,总投资0.5亿元。

 
(九)打造医疗服务品牌,促进康养产业发展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统筹规划建设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支持面向失能老年人的老年养护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建设。全面建立针对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的补贴制度。实施养老护理人员培训计划,加强专业化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与老龄化相适应的福利慈善体系。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

——整合医疗资源。立足辖区民营大小医疗机构众多、医技水平高低不齐现状,全面实施加减法攻坚行动。开展医疗机构综合整治行动,全面梳理辖区内区级审批的医疗机构,坚决取缔非法经营医疗机构、整治医疗机构违规行为,维护医疗市场良好秩序。通过整治将部分不达标但具有良好基础的医疗机构转化为合格的康养机构,推动冗余医疗卫生资源向健康养老产业转化。

——推动医养结合。以蚌医附院为龙头,加强与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以及各类专科医院的合作,扶持中小医院和中医药发展。推动医疗卫生和健康养老服务相结合。扩大招商引资,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资源集聚,为老年人健康养老开辟专属空间,增加专业服务人员、应急救助设备、老年常见疾病救治设备和专业化医疗服务。

——强化智慧养老。推动智慧养老、科技养老,广泛利用互联网+养老模式,在基层社区中心和老人家中普及智慧化设备。老年人通过智能按钮等终端设备一键反馈需求,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上门提供相应服务和应急处置,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最大程度避免突发疾病困扰。

——打造宜养(医养)品牌。以政府财政补贴和政策扶持为吸引,引入专业化养老机构,强化机构与医院合作,逐步构建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邻里互助养老为补充、智慧养老为抓手的五位一体养老模式。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专业化服务,吸引辖区外老年人入住,带动周边商贸服务业发展。规范医疗机构周边餐饮食宿引导交通秩序增加停车场地,合理利用医养结合带来的消费需求,推动宜养-医养-社区商贸产业一体化发展,打造龙子湖区的医养品牌和特色养老产业。

专栏十一  医养康养重点项目

医疗项目:龙子湖区医疗卫生保障体系项目,总投资5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设医疗疾控中心、李楼乡卫生院、区级医院等。

康养项目:龙子湖区康养中心,总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建设残疾人康复治疗中心和托养中心、流浪人员救助中心和社区医疗中心等。龙子湖区医养结合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约100亩,建筑总面积10万平方米。

 
(十)培育夯实文旅高地,助推经济均衡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挖掘和传承历史文化,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进全域特色旅游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大“龙子湖好人”等先进典型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阵地建设管理。强化道德风尚培育,着力提升民众文明素质。持续深化文明校园创建,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引导科普教育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推进全域科普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塑造诚信龙子湖品牌。

——推动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充分挖掘龙子湖区花鼓灯舞蹈、卫调花鼓戏、仿古玉器等历史人文资源,推动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设计、文创产品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应用。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推动文化与科技、体育、教育、生态、金融、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创意设计、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文化业态,发展优秀文学艺术、演艺演出、主题游乐等衍生产品和项目,促进高价值文化IP的全产业链发展。

——发展特色旅游。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进一步开发龙子湖南岸休闲观光,重点推进大明文化产业园资产盘活续建,适时推进玻璃小镇、森林公园以及东西芦山乡村旅游开发,提升万绿生态园的接纳能力和吸引力;打造仿古玉器一条街打造门头店招内部统一、外部各异的区块型特色老街。以李楼乡为基地,精心打造瓜果采摘节、花灯游园会、芦山西瓜品鉴会等一批具有地方人文特色的节会活动,增强游客互动感和体验感,提升龙子湖区特色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注重网红打卡点的建设和包装,各乡街每年至少建成一个网红打卡点。强化财政支撑和土地保障,优化招商引资专业团队。加快区域旅游服务一体化建设,打通旅游发展最后一公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特色民宿、文化主题饭店、乡镇精品客栈等多样化住宿业态。推进全域智慧旅游体系建设,增强旅游市场治理能力,加快提升旅游业服务质量,实现旅游客源地向短程休闲游玩目的地的转变。

——扎实推进文化民生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建设,区文化馆晋级国家一级馆、图书馆晋级国家二级馆,按照“八个一标准建成乡街、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放24小时共享书屋和阅读点。加强剪纸、卫调花鼓戏、花鼓灯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高质量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高水平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精神上的幸福感、参与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专栏十二  文旅产业重点项目

文创园项目:中关村文创园项目,总投资2亿元,占地规模5亩,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网易皖北片区总部项目,总投资1.5亿元,占地规模5亩,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龙子湖区艺术交流中心项目,项目总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总投资1亿元,集艺术交流与演出、学术报告、影剧播放、艺术展览等为一体的多功能艺术交流中心。

旅游项目:龙子湖区北岸风景区项目,总投资20亿元,占地约340亩,建设规模10万平方米。芦山生态旅游公园项目,总投资15亿元。老山生态旅游公园项目,总投资15亿元。石油站工业遗址公园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约240亩,建设规模10万平方米。龙子湖区文旅建设项目,总投资10亿元,依托大明文化园、龙子湖区风景区等资源,建设黄山大道南侧文化旅游聚集地,新建网络直播基地、文化交流中心等。东芦山森林公园,总投资2亿元,利用东芦山原有山林资源建设森林公园。

 

 

(十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集聚转型升级动能

下好改革先手棋,弘扬敢为人先精神,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深化改革出发点,推动改革成果系统集成,持续优化发展环境,释放发展新动能。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纵深推进改革攻坚,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围绕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的市场体系。运用法律手段鼓励和保证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保障不同所有制主体在资质许可、政府采购、科技项目、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公平待遇。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壮大新动能。本着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进行监管,创新监管方式,培养专业人才,确保包容审慎监管原则落实到位,防止监管过度或者监管不力给新动能形成带来不利影响。巩固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在科技创新、医药卫生、生态文明、农村综合改革等领域加大力度,集成放大已有改革成效。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继续精简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落实证照分离改革。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运行机制改革,拓宽用人途径,调整用人机制,引进高端人才,增强融资功能。

——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树立开放理念,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积极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和行动计划,加强规划衔接,实现观念、平台、产业、交通、资源等对接合作。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按照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原则,争进蚌埠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第一方阵,奋力开创现代化龙子湖建设新局面。坚持一体化建设,协同推进区域联动发展,立足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加强区域协调互动,积极参与南京、合肥都市圈建设和产业分工合作,构建区域联动、特色鲜明、城乡融合、优势充分发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以全市前三名和第一方阵为目标,优化营商环境,助力项目落地、开工、建设。坚持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进一步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集聚发展动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确保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坚持秉承项目定了干,一切手续我来办;项目开了工,一切服务我跟踪服务理念,全面推行不见面审批服务和最多跑一次,力争做到在全省审批环节最少、材料件数最少、办结时间最短、涉企收费最低,致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全力以赴推动签约的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主动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依托特色产业优势,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共同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构建跨区域政务服务网,强化公共数据交换共享,完善网上身份认证、电子签名、电子文书归档、手机端综合办事功能,完善一网通办服务专窗,加速融入长三角政务异地办理,完善7*24小时政务服务不打烊及事中、事后的互联网+监管建设。提升外商投资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外商投资便利度。

——着力支持企业发展。加强对各类企业对外开放的组织、引导和服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各种对外开放平台,促进企业在深化和扩大对外开放中发挥积极作用。提高产业层次,瞄准产业发展制高点,结合龙子湖区产业结构特点,加快布局硅基新材料、新能源、半导体制造、物流运输等优势产业和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不断提升经济的科技含量,培育一批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树立现代产业集群理念,完善产业配套,以龙头带动产业上下游,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生态体系,不断提升全区经济的集群优势和全产业链配套能力。

专栏十三  重点领域改革重点项目

数字政府建设项目;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重塑龙子湖区政务信息化管理架构、业务架构、技术架构,通过构建大数据驱动的政务新机制、新平台、新渠道,进一步优化调整政府内部的组织架构、运作程序和管理服务,全面提升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履职能力,形成"用数据对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用数据创新"的现代化治理模式,项目投资1.5亿元。

开放平台建设项目:建立一体化发展研究与推进中心,基于龙子湖区融入长三角、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与安徽自贸区的现实基础,汇集多方人才,强化政策研究,制定实施方案,促进项目落地,项目投资1.2亿元。

 
六、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措施

保障十四五规划有效实施,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更好履行各级政府职责,最大程度地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全区人民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强大合力。保障十四五各项目标任务平稳高效推进,必须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切实加强项目支撑,完善规划实施机制,确保重点任务顺利实施和各项目标全面完成。

(一)全面发挥党的领导作用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强化区委领导作用,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为实现十四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带领全区群众建设现代化龙子湖

(二)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建立行政审批负面清单制度。加快建设政府权力项目库、政府权力网上运行办事平台、政务公开服务平台、法治监督平台、电子监察平台,实行政府审批和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健全政府决策机制。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合理配置执法力量,推进执法重心和执法力量向基层下移。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善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营造全社会厉行法治的浓厚氛围。

(三)全面加强治理能力建设

创新服务群众工作方法,进一步加强乡(街道)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深化平安龙子湖建设,完善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立各类社会资源共享共用机制,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安全监管,有效防范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提高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综合应对能力。

(四)全面加强重大项目建设

建立紧盯严守,全面服务推进机制,着力提高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和转换率。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和国有资本的杠杆作用,全力抓好政府投资项目年度计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抢抓国家扩大投资、扶持重大项目建设的重大机遇,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专项建设基金,推广PPP模式来谋划项目。大力激发社会投资,强化合作和运营模式创新,有效撬动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完善区领导牵头联系重大项目制度,科学化建立项目调度机制,推进项目提质提效。

(五)全面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健全规划管理体制,加强总体规划与省市级规划的衔接、各级各类规划与总体规划的衔接,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各级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完善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测,接受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政协和民主党派的监督检查。对规划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对策措施,提出调整修订意见。经中期评估需要修订本规划时,由区政府提出调整方案议案,提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

(六)全面调动全社会积极性

  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要激发全区人民参与规划实施、建设龙子湖区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形成全体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