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国家安全 人人有责 人人尽责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4-19 12:07

中国医药报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维护国家安全 人人有责 人人尽责

 

谢平

 

 

毛明月

 

 

王桃香

 

 

张涛

 

 

郑敏

 

 

潘宣辰

 

 

谢新国

 

 

范恒瑞

 

 

陈邦华

 

 

徐栋

 

今年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十周年,4月15日是第9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今年,市委国安办在全市开展了群众身边守护国家安全代表人物推荐活动,产生了10位守护国家安全的代表。他们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模范践行者和忠实捍卫者,在平凡的岗位上无怨无悔、倾情奉献,默默守护着国家安全,书写了人生精彩华章。

他们是让蓝藻水华“消失”的科研人员、是与病毒拼力“交战”的疾控卫士、是在校园内开辟种植基地的小学校长、是弘扬中华传承文化的“武汉剪纸”非遗传承人......尽管身份不一、职业不同,但他们有着共同的信念,坚定守护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态、网络等各领域国家安全;他们用身躯筑起屏障,用血肉捍卫尊严;将信仰刻进血脉,用一生为国铸盾;是无数平凡践行者,以微火荧光,汇聚起了一往无前的前进动能,让山河无恙人间向暖。

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捍卫国家安全离不开每个人的主动参与。只有每个人都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当好守护国家安全的“主角”,成为国家安全最坚定的“捍卫者”,才能真正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国家安全,就在你我身边。维护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

■ 谢平:攻克蓝藻水华生物控制的世界难题

走过东湖南路,就能看到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有2座相联在一起的趸船,这就是谢平和同事们的水上实验室——国家级的东湖湖泊生态系统试验站。在这里,他们攻克了“蓝藻水华”生物控制的世界性难题,保护了湖泊的生态安全。

1989年3月,谢平在日本筑波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自荐成为中科院水生所刘建康院士的博士后。“我出生在湖北洪湖,自幼在水边长大,回到武汉为家乡作贡献,这是我应该做的。”刚来到水生所,谢平就投入到了对武汉东湖的实验湖沼学研究中。

那时东湖里养殖最多的鱼类就是鲢、鳙,占了整个鱼产量的80%以上。谢平和同事们在东湖站的趸船旁边设立了8个受控生态系统(围隔),研究鱼类对水中微小生物——浮游生物的影响,每天都会对围隔进行观察,他惊奇地发现,在放养了鲢、鳙的围隔中没有蓝藻水华出现,而未放鱼的围隔中就出现了1985年之前每年都出现的蓝藻水华。

蓝藻是一种古老的低等植物,一旦爆发会占据整个水面,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

为何有鲢、鳙的围隔就没有蓝藻?是不是可以通过养殖鱼类消灭蓝藻?谢平的猜测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检验。他利用围隔,更加系统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因为蓝藻多爆发在夏秋季,所以实验时间也放在夏秋两季。

武汉的夏天十分炎热,东湖水面宛如一个大蒸笼,在湖面做实验研究,就好比蒸笼里的馒头。谢平每天都要对围隔进行观察,定期取样观察浮游生物。那时船上实验室也没有空调,在炎热的夏季往往是每15分钟就要往身上浇冷水,以此降温。湖水更像一面镜子将阳光反射到谢平的脸上,他被晒得黝黑,有同事打趣他“不像个做研究的,倒像是渔民”。

一次谢平清晨一个人来实验围隔取样,结果不小心掉进了湖里。“幸好我会游泳。”在武汉最热的夏天,谢平和同事们连续进行了3年的围隔实验,证实了鲢、鳙可以治理蓝藻的猜测,因此也揭开了武汉东湖20世纪80年代中期蓝藻水华消失之谜,创造性地提出了控制蓝藻水华的“非经典生物操纵理论”,解决了水污染领域的一个重大科技难题,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并得到广泛应用。

2021年,武汉东湖出现大量蓝藻水华。2022年,谢平及其团队临危受命,运用非经典生物操纵理论,成功控制了蓝藻水华的发生,保障了首次在中国举办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东湖之滨的顺利召开。2016年,杭州钱塘江出现蓝藻水华,谢平作为专家组组长,成功指挥了对蓝藻水华的应急控制,为G20杭州峰会的顺利召开提供了水环境质量保障。

东湖边漫步的情侣和嬉戏的儿童,组成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谢平说,倾力守护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是科研人的使命与担当。

■ 毛明月:传承传统文化也是保护国家安全

“把它传承下去,要后继有人。”牢记嘱托,成为毛明月传承弘扬“武汉剪纸”艺术的最大动力。一把刻刀、一支铅笔、几张红纸,简单的工具让每个接触它的人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今年62岁的毛明月是“武汉剪纸”非遗传承人,自幼患小儿麻痹症,双下肢重度残疾,但他性格活泼开朗,从没对生活丧失信心。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隔壁的邻居带回来了一件剪纸作品,瞬间就吸引住年幼的毛明月。就这样,毛明月跟剪纸结了缘。

上世纪90年代,毛明月自学研究剪纸技艺。2014年,毛明月接收到一个任务,要通过剪纸来反映保卫大武汉这一历史事件。

毛明月发现,自己对于1938年的历史知之甚少。为了更接近真实的历史,毛明月开着残疾人代步车先后到解放公园苏联空军烈士墓、武汉受降堂、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在武汉穿梭了整整一个月,终于创作出故事性强,并且具有连贯性的作品——保卫大武汉。

“这幅作品长3.8米,背景有江汉关、解放公园、王家墩机场等。”毛明月说,看到这幅作品马上就能联想到武汉街道场景的变化,“只有这样深入人心的作品,才能真正赋予传统文化生命力,让更多人爱上它,想去学。”

为了让更多人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毛明月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四点半学校”非遗特色课程,手把手教孩子们剪纸技艺。他对学校老师更是倾囊相授,让“武汉剪纸”成为一门人人可学的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点燃大家学习传统技艺的热情。

“我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武汉剪纸’推荐给每一个人。”毛明月说,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人人可为。让更多人了解这一门技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贡献力量!

■ 王桃香:粮食安全的播种者

在武汉市东西湖区愿景小学,校长王桃香每天到校,就是去校园里的粮食种植基地转转。在校园里的“田间地头”,王桃香带领孩子们一起沉浸式体验“粒粒皆辛苦”,认识身边的粮食安全。

2021年8月,王桃香初到东西湖区愿景小学。一次午餐,她看到学生把吃剩的饭菜倒入回收桶。粮食的浪费,让她感到痛心。和几个老师商量后,她计划让孩子们通过粮食种植劳动,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2023年春天,校园内开辟出一片800平方米的种植基地。老师、学生共同参与基础养护、打理。同时,学校成立生态与粮食安全俱乐部。3到5年级的学生自愿报名参与,由学校的科学老师与聘请的农民伯伯带领孩子们选种、播种、间苗、施肥、浇水等。

每一次种植课程,俱乐部的学生们都会做笔记,并用手抄报的形式观察、记录植物成长的过程,亲自体会种植的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

随着俱乐部的不断发展,孩子们浪费粮食的现象越来越少,这让王桃香感到欣慰,同时,她也明白了开展粮食安全教育意义重大。

粮食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国计民生,更关系国家安全,王桃香从一名节约粮食的倡导者不断成长为一名粮食安全宣传员。

她用不到3年时间累计开发了十多门校本课程,其中农作物种植课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她发动组织了“粮食安全”巡回宣讲团,2023年累计宣讲16场次,3000多人次;《粮食安全大探秘》绘本几经打磨正式出版,受到欢迎;王桃香还带领孩子们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走进东西湖区各大食品企业参观学习,仅2023年就有十几次。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爱粮节粮,从孩子抓起,让粮食安全意识根植校园。让他们成长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定守卫者和积极传播者,这是王桃香矢志追求的“愿景”。

■ 张涛:“火眼”勘察守护一方平安

盯着电脑屏幕4个小时,张涛感觉桌面的钢笔都出现了虚影。他顺手拿起显示屏下的眼药水滴了两滴。作为一名视频侦查民警,从细枝末节中寻求真相,11年来协助研判挖掘抓获违法犯罪人员3100余人,张涛用他的“火眼”守护一方群众平安。

1993年张涛从部队转业,从巡警到刑侦一路走来一步一个脚印。“不抛弃、不放弃”是他做事的准则,“也许和我当兵的经历有关。”张涛说,因为这一点,领导将他调任到视频侦查大队。

2013年刚刚从事视频侦查工作,张涛对于很多软件都不熟悉。他一边向年轻人请教,一边自己钻研,经常搞到晚上转钟,也要把问题弄清楚。凭着这股倔劲,张涛很快上了手。一次,辖区发生入室盗窃案件,数额巨大,现场几乎查不到痕迹,案件毫无头绪。

受害人家中长期有人,嫌疑人是如何确认作案时间?张涛反向思维,通过视频查看受害人家属案发前多天出行轨迹,发现果然有人盯梢。再通过视频查找盯梢嫌疑人的轨迹,确定两名嫌疑人,并发现案发当天两人确实出入小区,而且手上多了东西。

确定了嫌疑人,怎么样才能明确嫌疑人身份抓获嫌疑人?这两人非常狡猾,为了规避侦查,案发前几天盯梢后在一远离现场的拆迁区域空房藏匿,不住宿。案后得手后为躲避追查,到集贸市场、大型商场混淆侦查人员视线,先后转乘十几趟公共交通工具逃离现场,逃跑线路涉及大半个武汉。张涛不放弃,一帧一帧地查看监控,这段视频消失了,扩大范围再看。

连续一个月的视频追踪,张涛的眼睛熬得通红,累了就点眼药水继续干。凭着这股倔劲,终于在视频监控即将覆盖之前发现了案件侦破的切入点,明确了两名嫌疑人身份。在张涛的配合下,两名嫌疑人终于落网。

“只要案子破了,群众的损失挽回了,再累也值得。”因为长期盯视频的原因,张涛早已养成随身携带眼药水的习惯,一个月要用上10多瓶。

为了多破案,张涛专门制作了一本“通缉本”来记载还未抓获的嫌疑人,一有空就在信息系统里搜寻,甚至上洗手间都不忘“抓逃犯”。

11年间,张涛协助破获重、特大刑事案件400余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300余万元,获得个人一等功一次。

“我是一名人民警察,破案是为了更好地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张涛说,只要自己当警察一天,眼睛还能看得清一天,他就不会放弃打击犯罪,尽最大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

■ 郑敏:为智能汽车装上国产“大脑”

“以后在一台车上的一家人,爸爸开车,妈妈看视频,小朋友玩游戏,可以同时高速运行。”日前,湖北芯擎科技有限公司的首席运营官郑敏介绍。支撑这一切的,正是由芯擎科技研发的国内首款7纳米车规级智能座舱芯片——“龍鹰一号”。

汽车芯片被称作智能汽车的“大脑”。“龍鹰一号”不光性能比肩国际一线产品,也填补了国产高端车规级处理器领域空白,实现了国产技术突破。

1996年复旦大学应用物理专业毕业的郑敏,曾在国内外通信企业从事技术、运营等工作。2018年,芯擎科技在汉成立,次年,郑敏加入。

“所谓7纳米,指的是栅极宽度是7nm,栅极越窄,整个晶体管的尺寸就越小,单位面积所能容纳的晶体管就越多。从而形成更强大的算力。”郑敏解释。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在产品定义初期,7纳米是当时手机芯片才有的全球最先进的技术,在国内汽车领域尚属“无人区”。“因为全球都在抢占智能汽车技术高地,在这个未来可能产生降维打击的赛道上,慢不得更等不起。”郑敏坚定地说。

2021年底,“龍鹰一号”正式面世。此时距离芯擎科技成立不到4年。2023年,“龍鹰一号”量产并开始供货。如此神速的背后,是团队分秒必争的潜心深耕。

“研发团队此前已具备芯片先进工艺制作经验,是我们有信心挑战的基础。”郑敏介绍,“我们在工程样片的时候就跟车场去做紧密的结合,所以我们的平均上市时间比其他的芯片公司要少18个月以上。”

截至2023年12月底,“龍鹰一号”实际上车出货量突破20万片,已规模化交付(或适配)包括吉利、一汽等整车厂在内的数十款车型。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郑敏深知,在汽车智能化领域,要不断提升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一颗芯片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他介绍,下一步,芯擎科技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将推出直接对标国际先进产品的高阶自动驾驶芯片。预计2024年二季度流片,年底就交付客户使用。

■ 潘宣辰:从武汉走向全国的“移动安全卫士”

华为、OPPO、vivo、小米……打开武汉安天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官方网站,  一系列与该公司合作的知名企业映入眼帘。该公司的创始人是毕业于武汉大学的潘宣辰。

2004年,潘宣辰选择报考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作为国内首个本科信息安全专业,广阔的学科前景,深深吸引着这位“85后”青年。

大三期间,潘宣辰便关注到致力于网络安全技术研究的安天科技集团,并报名参加该集团实习。毕业后,在安天的支持下,他选择往移动安全方向开展创业。于是,一个三人工作组在武汉“挂牌”成立。

要做到对电脑病毒最深层次的识别,就需要有检测底层代码的能力。专注于对反病毒引擎核心技术的研发,潘宣辰把发力点放在了更快的检测速度、更丰富的检测场景上。

彼时,一本如辞海般厚重的病毒家族样本,成了潘宣辰的“创业宝典”。在无数日夜与小组成员的反复研究中,潘宣辰一字一句敲出了70%的研发代码。

得益于武汉深厚的科教人才优势,首批恶意代码工程师加盟,并快速成长为团队的中坚力量。

2022年5月,武汉安天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在省、市委网信办的指导下,推出了全国首个移动应用安全公益检测平台,移动应用开发者能基于该平台,了解自身APP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从而规避安全风险。2022年,潘宣辰带领团队配合监管部门,积极治理风险应用2686款,共惠及9.8亿用户。同年8月,武汉安天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入选全国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从最初的3人创业到现在的300多人,近年来武汉安天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已申请国家专利210余项、PCT专利4项,其中1项发明专利荣获湖北省专利金奖。

网络购物、网络社交……网络安全与我们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潘宣辰介绍:“我们正与手机厂商广泛合作,通过操作系统级的嵌入式来进行技术落地,为更多的移动终端用户织密风险防护网。”他立志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破解问题突破短板,为筑牢新时代国家安全网络“屏障”贡献力量。

■ 谢新国:森林“良医”治愈松树“癌症”

“砍伐受感染的病枯死松树时,树桩必须保留到五公分以下,然后进行剥皮,在树桩表面放置药物和覆盖薄膜,用来杀灭松材线虫和松褐天牛,达到彻底除治的效果。”春季,是松材线虫病防治的关键时期,武汉市新洲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谢新国在旧街街道等地实地指导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等工作。

松材线虫病是松树“杀手”,严重威胁我国生物安全。松褐天牛是松材线虫的主要传播媒介,外来入侵物种松材线虫引发的松材萎蔫症被称为松树的“传染性癌症”,而谢新国就是疗愈松林的“良医”。

松材线虫病对松树的危害有多大?最快40天,就会导致一棵松树死亡,一片松林从发病到毁灭只需3至5年时间。为有效防治松材线虫病危害,谢新国通过“一体化综合治理”的方法,探索治理虫害的新思路,全力推动绿色生态防控。

在武汉市新洲区旧街街道至徐古街将军山的红色旅游线上,一片近20亩的树林,沿着蜿蜒曲折的柏油马路,漫山遍野的树木,让人心旷神怡。但一年前,林中的松树曾受到松材线虫病的威胁。

“因为该树林是清一色的马尾松,不少的松树因为松材线虫病死亡。”2023年,谢新国在旧街街道三个村运用“一体化综合治理”模式开展松材线虫病治理试点。

“我们将因病死亡的松树筛选出来剔除,栽种楠木、银杏树等具备观赏价值的阔叶树。”通过皆伐、择伐以及更替、补植补造树种,实现治理、改造、更新、抚育,一体化综合治理。增加树木品种,减少患病风险,丰富森林景观,探索出松材线虫病综合治理新模式。

经过一年的探索,该试点树木保存率达95%以上。

谢新国运用疫情监测、专项普查、疫木采伐清理、化学防治松褐天牛、生物防治、加强疫木监管、严防疫木流失、联防联控等综合措施,松材线虫病得到有效遏制。新洲区病枯死松树数量实现三连降,2023年较去年同期下降60.12%,在全市中期评估排名第一,在全省领先示范。

生物安全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谢新国不忘初心在基层一线防虫治疫消除生物安全隐患,切实筑牢生物安全屏障。“为活一棵树,愿流千滴汗。”这是他作为林业人的坚守。

■ 范恒瑞:一毫一厘都关乎经济安全

税务稽查作为税收监管的“最后一道防线”,在税收治理和国家治理中发挥着维护国家税收安全,维护经济税收秩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

武汉市税务局稽查局检查一科科长范恒瑞,就是税务稽查队伍中的一枚“尖兵利刃”。作为武汉市税务局稽查局的业务骨干,他和同事们扛起打击涉税违法的工作,冲在守护经济秩序、维护经济安全的最前线,他一干,就是20年。

2022年6月,范恒瑞接到某部门推送的一起虚开骗税案件线索:一家具公司的出口产品涉嫌虚开增值税发票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他和同事逐字逐行查询了与案件线索相关的100多份出口提单,辗转多地分别找到与该公司关联的运输公司、物流公司、企业厂房、仓库等,耗时一年多,在涉案的多个现场一一核对具体信息后,终于将违法证据全部收集。后在多部门配合下,成功追缴骗取出口退税561万元,该案相关的违法人员也受到依法处理。

堆积如山的账簿凭证,错综复杂的账目数据,普通人一看就眼花缭乱,但是拥有多年查账经验的他却能凭借“火眼金睛”层层深挖,探出“端倪”。虚开骗税不法分子手段狡诈、巧舌如簧,但是秉公执法、心怀正义的他都能“抽丝剥茧”“见招拆招”,极力为国家挽回每一分流失的税款。

在多部门协同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的过程中,范恒瑞善于协调借力。面向全市打虚打骗经济战场,他和同事联动多部门,妥善处置多起涉税严重复杂案件,2021年至今检查各类虚开骗税案源587户,认定虚开和接受虚开发票2.26万份,发票金额32.34亿元,税额4.19亿元。查实涉嫌骗取或违规取得留抵退税企业95户,查补总计1.2亿元,成功阻断留抵退税款1137.20万元,为国家挽回巨额税收损失。

“一毫一厘都关乎国家经济安全,税务稽查就是揉不了一粒沙、错不得一个数。”范恒瑞兢兢业业,用税务稽查维护经济安全,把对国家安全事业的无限忠诚,化作了平凡岗位的忘我坚守,印证在从税生涯中不忘初心的每一步轨迹。

■ 陈邦华:做逆行而上的“隐形天使”

“根据症状及时就医,儿童注意个人防护,学校幼儿园等重点场所加强管理,一般公众在高发季节注意个人卫生……”2023年11月,正值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武汉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所副所长陈邦华详细解读支原体肺炎的应对举措,为公众普及相关防范知识。

更多时候,陈邦华和同事们奋战在一条隐形的“战线”。他们虽然不在临床一线,却和病毒面对面拼力“交战”;他们面对看不见的“敌人”,时刻准备奔赴战场,让病毒无处遁形,守护一座城的健康。

“时间就是健康,责任重于泰山,这是我们的信念。”陈邦华认为,这是一场和病毒的赛跑,必须抢在病毒肆虐前,撕开它的真面目。

在日常工作中,陈邦华带领同事们承担着疫情监测、对每一个可疑病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现场疫情处置等多项任务,如“探案”般深入追踪每一个病例信息的情况、排查每一位密切接触者等工作,以便尽快发现传染源头,阻断疫情蔓延。

去年8月,陈邦华带领团队赶赴现场处置一起重点传染病疫情、涉疫场所消毒、密接者排查和管理、疫情溯源……仅用时6小时,团队确认感染源来自市外,并完成所有处置工作,及时有效地化解了公共卫生安全风险。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肝、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感、诺如病毒感染、手足口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恙虫病、水痘、克雅氏病、食物中毒……”陈邦华细数着18年从事疾控工作对战的“敌人”。面对这些传染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总是第一个赶到现场开展调查处置,一次次用自己的逆行而上,守护市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公共卫生与国家安全紧密相连,关乎每一个人。面对“筑牢江城百姓生命健康防线”的时代命题,陈邦华始终坚守,不辱使命,用行动践行了一名疾控人的职责,彰显了一名党员的赤诚初心,用心守护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城市公共卫生安全。

■ 徐栋:智慧守护一城秀水

在村湾,他培育的花园式人工湿地不仅美观,还能处理污水;在湖畔,他种植的水下森林持续净化水质,让水清岸绿;在校园中、社区里、讲座上,他演绎一滴水的奇妙旅程,向人们传播绿色发展理念,筑牢水生态安全底线。武汉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副主任徐栋,不断利用自己的学识智慧,当好水生态安全的守护者、传播者。

2007年中国科学院博士毕业后,徐栋主要从事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修复科研工作。当年春节前夕,他远赴海南省参与了当地首例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工程设计与建设,并通过了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的验收,该技术后来成功在海南省全部18个市县推广应用。

“在农村,居民分散、村湾分散,导致生活污水集中收集与处理成本较高。”徐栋介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后期运维问题不容忽视。

对此,他结合基层实践,大胆提出“农村庭院式人工湿地”新理念,几乎不需要电耗和后期的药剂费用,就可将农村化粪池改造成微型“湿地”,让污水变得“干净”,消除异味,环境变美。

“运用人工湿地,使污水、污泥按照某一方向进行流动,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等协同作用,进行净化处理。”徐栋解释。

2019年,由他参与发明的“一种补充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碳源的方法及装置”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和湖北省专利金奖。

近年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投入大量精力,主讲了140多场生态环境公益科普讲座,向公众科普宣讲“水生态”安全知识。获得武汉市最美志愿者称号。

他透过《一滴小水珠的奇妙旅行》讲座,探秘“大东湖深邃之旅”“北湖污水厂的净水之旅”“青山北湖湿地的再生水回用之旅”,呈现武汉“守护东湖绿心水生态治理”的努力与成果。

在同事们的支持下,他还在武汉生态环境局官方微博开设了“博士话环保”栏目,通过微博和微信进一步宣传武汉的绿水青山,推广生态文明和绿色生活理念。

2023年,徐栋获得“湖北省十佳科普达人”荣誉称号。

生态安全是国泰民安的基石。徐栋通过紧密结合科研、实践、科普,让城市面貌更加灵秀,江城人民生活环境更加舒心,不断筑牢水域生态安全屏障。“大江大湖大武汉,我要守护好一城秀水。”徐栋说。

图文:武国安宣

返回目录       

今年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十周年,4月15日是第9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今年,市委国安办在全市开展了群众身边守护国家安全代表人物推荐活动,产生了10位守护国家安全的代表。他们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模范践行者和忠实捍卫者,在平凡的岗位上无怨无悔、倾情奉献,默默守护着国家安全,书写了人生精彩华章。

他们是让蓝藻水华“消失”的科研人员、是与病毒拼力“交战”的疾控卫士、是在校园内开辟种植基地的小学校长、是弘扬中华传承文化的“武汉剪纸”非遗传承人......尽管身份不一、职业不同,但他们有着共同的信念,坚定守护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态、网络等各领域国家安全;他们用身躯筑起屏障,用血肉捍卫尊严;将信仰刻进血脉,用一生为国铸盾;是无数平凡践行者,以微火荧光,汇聚起了一往无前的前进动能,让山河无恙人间向暖。

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捍卫国家安全离不开每个人的主动参与。只有每个人都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当好守护国家安全的“主角”,成为国家安全最坚定的“捍卫者”,才能真正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国家安全,就在你我身边。维护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

■ 谢平:攻克蓝藻水华生物控制的世界难题

走过东湖南路,就能看到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有2座相联在一起的趸船,这就是谢平和同事们的水上实验室——国家级的东湖湖泊生态系统试验站。在这里,他们攻克了“蓝藻水华”生物控制的世界性难题,保护了湖泊的生态安全。

1989年3月,谢平在日本筑波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自荐成为中科院水生所刘建康院士的博士后。“我出生在湖北洪湖,自幼在水边长大,回到武汉为家乡作贡献,这是我应该做的。”刚来到水生所,谢平就投入到了对武汉东湖的实验湖沼学研究中。

那时东湖里养殖最多的鱼类就是鲢、鳙,占了整个鱼产量的80%以上。谢平和同事们在东湖站的趸船旁边设立了8个受控生态系统(围隔),研究鱼类对水中微小生物——浮游生物的影响,每天都会对围隔进行观察,他惊奇地发现,在放养了鲢、鳙的围隔中没有蓝藻水华出现,而未放鱼的围隔中就出现了1985年之前每年都出现的蓝藻水华。

蓝藻是一种古老的低等植物,一旦爆发会占据整个水面,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

为何有鲢、鳙的围隔就没有蓝藻?是不是可以通过养殖鱼类消灭蓝藻?谢平的猜测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检验。他利用围隔,更加系统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因为蓝藻多爆发在夏秋季,所以实验时间也放在夏秋两季。

武汉的夏天十分炎热,东湖水面宛如一个大蒸笼,在湖面做实验研究,就好比蒸笼里的馒头。谢平每天都要对围隔进行观察,定期取样观察浮游生物。那时船上实验室也没有空调,在炎热的夏季往往是每15分钟就要往身上浇冷水,以此降温。湖水更像一面镜子将阳光反射到谢平的脸上,他被晒得黝黑,有同事打趣他“不像个做研究的,倒像是渔民”。

一次谢平清晨一个人来实验围隔取样,结果不小心掉进了湖里。“幸好我会游泳。”在武汉最热的夏天,谢平和同事们连续进行了3年的围隔实验,证实了鲢、鳙可以治理蓝藻的猜测,因此也揭开了武汉东湖20世纪80年代中期蓝藻水华消失之谜,创造性地提出了控制蓝藻水华的“非经典生物操纵理论”,解决了水污染领域的一个重大科技难题,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并得到广泛应用。

2021年,武汉东湖出现大量蓝藻水华。2022年,谢平及其团队临危受命,运用非经典生物操纵理论,成功控制了蓝藻水华的发生,保障了首次在中国举办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东湖之滨的顺利召开。2016年,杭州钱塘江出现蓝藻水华,谢平作为专家组组长,成功指挥了对蓝藻水华的应急控制,为G20杭州峰会的顺利召开提供了水环境质量保障。

东湖边漫步的情侣和嬉戏的儿童,组成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谢平说,倾力守护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是科研人的使命与担当。

■ 毛明月:传承传统文化也是保护国家安全

“把它传承下去,要后继有人。”牢记嘱托,成为毛明月传承弘扬“武汉剪纸”艺术的最大动力。一把刻刀、一支铅笔、几张红纸,简单的工具让每个接触它的人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今年62岁的毛明月是“武汉剪纸”非遗传承人,自幼患小儿麻痹症,双下肢重度残疾,但他性格活泼开朗,从没对生活丧失信心。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隔壁的邻居带回来了一件剪纸作品,瞬间就吸引住年幼的毛明月。就这样,毛明月跟剪纸结了缘。

上世纪90年代,毛明月自学研究剪纸技艺。2014年,毛明月接收到一个任务,要通过剪纸来反映保卫大武汉这一历史事件。

毛明月发现,自己对于1938年的历史知之甚少。为了更接近真实的历史,毛明月开着残疾人代步车先后到解放公园苏联空军烈士墓、武汉受降堂、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在武汉穿梭了整整一个月,终于创作出故事性强,并且具有连贯性的作品——保卫大武汉。

“这幅作品长3.8米,背景有江汉关、解放公园、王家墩机场等。”毛明月说,看到这幅作品马上就能联想到武汉街道场景的变化,“只有这样深入人心的作品,才能真正赋予传统文化生命力,让更多人爱上它,想去学。”

为了让更多人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毛明月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四点半学校”非遗特色课程,手把手教孩子们剪纸技艺。他对学校老师更是倾囊相授,让“武汉剪纸”成为一门人人可学的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点燃大家学习传统技艺的热情。

“我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武汉剪纸’推荐给每一个人。”毛明月说,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人人可为。让更多人了解这一门技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贡献力量!

■ 王桃香:粮食安全的播种者

在武汉市东西湖区愿景小学,校长王桃香每天到校,就是去校园里的粮食种植基地转转。在校园里的“田间地头”,王桃香带领孩子们一起沉浸式体验“粒粒皆辛苦”,认识身边的粮食安全。

2021年8月,王桃香初到东西湖区愿景小学。一次午餐,她看到学生把吃剩的饭菜倒入回收桶。粮食的浪费,让她感到痛心。和几个老师商量后,她计划让孩子们通过粮食种植劳动,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2023年春天,校园内开辟出一片800平方米的种植基地。老师、学生共同参与基础养护、打理。同时,学校成立生态与粮食安全俱乐部。3到5年级的学生自愿报名参与,由学校的科学老师与聘请的农民伯伯带领孩子们选种、播种、间苗、施肥、浇水等。

每一次种植课程,俱乐部的学生们都会做笔记,并用手抄报的形式观察、记录植物成长的过程,亲自体会种植的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

随着俱乐部的不断发展,孩子们浪费粮食的现象越来越少,这让王桃香感到欣慰,同时,她也明白了开展粮食安全教育意义重大。

粮食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国计民生,更关系国家安全,王桃香从一名节约粮食的倡导者不断成长为一名粮食安全宣传员。

她用不到3年时间累计开发了十多门校本课程,其中农作物种植课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她发动组织了“粮食安全”巡回宣讲团,2023年累计宣讲16场次,3000多人次;《粮食安全大探秘》绘本几经打磨正式出版,受到欢迎;王桃香还带领孩子们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走进东西湖区各大食品企业参观学习,仅2023年就有十几次。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爱粮节粮,从孩子抓起,让粮食安全意识根植校园。让他们成长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定守卫者和积极传播者,这是王桃香矢志追求的“愿景”。

■ 张涛:“火眼”勘察守护一方平安

盯着电脑屏幕4个小时,张涛感觉桌面的钢笔都出现了虚影。他顺手拿起显示屏下的眼药水滴了两滴。作为一名视频侦查民警,从细枝末节中寻求真相,11年来协助研判挖掘抓获违法犯罪人员3100余人,张涛用他的“火眼”守护一方群众平安。

1993年张涛从部队转业,从巡警到刑侦一路走来一步一个脚印。“不抛弃、不放弃”是他做事的准则,“也许和我当兵的经历有关。”张涛说,因为这一点,领导将他调任到视频侦查大队。

2013年刚刚从事视频侦查工作,张涛对于很多软件都不熟悉。他一边向年轻人请教,一边自己钻研,经常搞到晚上转钟,也要把问题弄清楚。凭着这股倔劲,张涛很快上了手。一次,辖区发生入室盗窃案件,数额巨大,现场几乎查不到痕迹,案件毫无头绪。

受害人家中长期有人,嫌疑人是如何确认作案时间?张涛反向思维,通过视频查看受害人家属案发前多天出行轨迹,发现果然有人盯梢。再通过视频查找盯梢嫌疑人的轨迹,确定两名嫌疑人,并发现案发当天两人确实出入小区,而且手上多了东西。

确定了嫌疑人,怎么样才能明确嫌疑人身份抓获嫌疑人?这两人非常狡猾,为了规避侦查,案发前几天盯梢后在一远离现场的拆迁区域空房藏匿,不住宿。案后得手后为躲避追查,到集贸市场、大型商场混淆侦查人员视线,先后转乘十几趟公共交通工具逃离现场,逃跑线路涉及大半个武汉。张涛不放弃,一帧一帧地查看监控,这段视频消失了,扩大范围再看。

连续一个月的视频追踪,张涛的眼睛熬得通红,累了就点眼药水继续干。凭着这股倔劲,终于在视频监控即将覆盖之前发现了案件侦破的切入点,明确了两名嫌疑人身份。在张涛的配合下,两名嫌疑人终于落网。

“只要案子破了,群众的损失挽回了,再累也值得。”因为长期盯视频的原因,张涛早已养成随身携带眼药水的习惯,一个月要用上10多瓶。

为了多破案,张涛专门制作了一本“通缉本”来记载还未抓获的嫌疑人,一有空就在信息系统里搜寻,甚至上洗手间都不忘“抓逃犯”。

11年间,张涛协助破获重、特大刑事案件400余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300余万元,获得个人一等功一次。

“我是一名人民警察,破案是为了更好地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张涛说,只要自己当警察一天,眼睛还能看得清一天,他就不会放弃打击犯罪,尽最大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

■ 郑敏:为智能汽车装上国产“大脑”

“以后在一台车上的一家人,爸爸开车,妈妈看视频,小朋友玩游戏,可以同时高速运行。”日前,湖北芯擎科技有限公司的首席运营官郑敏介绍。支撑这一切的,正是由芯擎科技研发的国内首款7纳米车规级智能座舱芯片——“龍鹰一号”。

汽车芯片被称作智能汽车的“大脑”。“龍鹰一号”不光性能比肩国际一线产品,也填补了国产高端车规级处理器领域空白,实现了国产技术突破。

1996年复旦大学应用物理专业毕业的郑敏,曾在国内外通信企业从事技术、运营等工作。2018年,芯擎科技在汉成立,次年,郑敏加入。

“所谓7纳米,指的是栅极宽度是7nm,栅极越窄,整个晶体管的尺寸就越小,单位面积所能容纳的晶体管就越多。从而形成更强大的算力。”郑敏解释。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在产品定义初期,7纳米是当时手机芯片才有的全球最先进的技术,在国内汽车领域尚属“无人区”。“因为全球都在抢占智能汽车技术高地,在这个未来可能产生降维打击的赛道上,慢不得更等不起。”郑敏坚定地说。

2021年底,“龍鹰一号”正式面世。此时距离芯擎科技成立不到4年。2023年,“龍鹰一号”量产并开始供货。如此神速的背后,是团队分秒必争的潜心深耕。

“研发团队此前已具备芯片先进工艺制作经验,是我们有信心挑战的基础。”郑敏介绍,“我们在工程样片的时候就跟车场去做紧密的结合,所以我们的平均上市时间比其他的芯片公司要少18个月以上。”

截至2023年12月底,“龍鹰一号”实际上车出货量突破20万片,已规模化交付(或适配)包括吉利、一汽等整车厂在内的数十款车型。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郑敏深知,在汽车智能化领域,要不断提升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一颗芯片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他介绍,下一步,芯擎科技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将推出直接对标国际先进产品的高阶自动驾驶芯片。预计2024年二季度流片,年底就交付客户使用。

■ 潘宣辰:从武汉走向全国的“移动安全卫士”

华为、OPPO、vivo、小米……打开武汉安天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官方网站,  一系列与该公司合作的知名企业映入眼帘。该公司的创始人是毕业于武汉大学的潘宣辰。

2004年,潘宣辰选择报考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作为国内首个本科信息安全专业,广阔的学科前景,深深吸引着这位“85后”青年。

大三期间,潘宣辰便关注到致力于网络安全技术研究的安天科技集团,并报名参加该集团实习。毕业后,在安天的支持下,他选择往移动安全方向开展创业。于是,一个三人工作组在武汉“挂牌”成立。

要做到对电脑病毒最深层次的识别,就需要有检测底层代码的能力。专注于对反病毒引擎核心技术的研发,潘宣辰把发力点放在了更快的检测速度、更丰富的检测场景上。

彼时,一本如辞海般厚重的病毒家族样本,成了潘宣辰的“创业宝典”。在无数日夜与小组成员的反复研究中,潘宣辰一字一句敲出了70%的研发代码。

得益于武汉深厚的科教人才优势,首批恶意代码工程师加盟,并快速成长为团队的中坚力量。

2022年5月,武汉安天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在省、市委网信办的指导下,推出了全国首个移动应用安全公益检测平台,移动应用开发者能基于该平台,了解自身APP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从而规避安全风险。2022年,潘宣辰带领团队配合监管部门,积极治理风险应用2686款,共惠及9.8亿用户。同年8月,武汉安天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入选全国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从最初的3人创业到现在的300多人,近年来武汉安天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已申请国家专利210余项、PCT专利4项,其中1项发明专利荣获湖北省专利金奖。

网络购物、网络社交……网络安全与我们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潘宣辰介绍:“我们正与手机厂商广泛合作,通过操作系统级的嵌入式来进行技术落地,为更多的移动终端用户织密风险防护网。”他立志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破解问题突破短板,为筑牢新时代国家安全网络“屏障”贡献力量。

■ 谢新国:森林“良医”治愈松树“癌症”

“砍伐受感染的病枯死松树时,树桩必须保留到五公分以下,然后进行剥皮,在树桩表面放置药物和覆盖薄膜,用来杀灭松材线虫和松褐天牛,达到彻底除治的效果。”春季,是松材线虫病防治的关键时期,武汉市新洲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谢新国在旧街街道等地实地指导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等工作。

松材线虫病是松树“杀手”,严重威胁我国生物安全。松褐天牛是松材线虫的主要传播媒介,外来入侵物种松材线虫引发的松材萎蔫症被称为松树的“传染性癌症”,而谢新国就是疗愈松林的“良医”。

松材线虫病对松树的危害有多大?最快40天,就会导致一棵松树死亡,一片松林从发病到毁灭只需3至5年时间。为有效防治松材线虫病危害,谢新国通过“一体化综合治理”的方法,探索治理虫害的新思路,全力推动绿色生态防控。

在武汉市新洲区旧街街道至徐古街将军山的红色旅游线上,一片近20亩的树林,沿着蜿蜒曲折的柏油马路,漫山遍野的树木,让人心旷神怡。但一年前,林中的松树曾受到松材线虫病的威胁。

“因为该树林是清一色的马尾松,不少的松树因为松材线虫病死亡。”2023年,谢新国在旧街街道三个村运用“一体化综合治理”模式开展松材线虫病治理试点。

“我们将因病死亡的松树筛选出来剔除,栽种楠木、银杏树等具备观赏价值的阔叶树。”通过皆伐、择伐以及更替、补植补造树种,实现治理、改造、更新、抚育,一体化综合治理。增加树木品种,减少患病风险,丰富森林景观,探索出松材线虫病综合治理新模式。

经过一年的探索,该试点树木保存率达95%以上。

谢新国运用疫情监测、专项普查、疫木采伐清理、化学防治松褐天牛、生物防治、加强疫木监管、严防疫木流失、联防联控等综合措施,松材线虫病得到有效遏制。新洲区病枯死松树数量实现三连降,2023年较去年同期下降60.12%,在全市中期评估排名第一,在全省领先示范。

生物安全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谢新国不忘初心在基层一线防虫治疫消除生物安全隐患,切实筑牢生物安全屏障。“为活一棵树,愿流千滴汗。”这是他作为林业人的坚守。

■ 范恒瑞:一毫一厘都关乎经济安全

税务稽查作为税收监管的“最后一道防线”,在税收治理和国家治理中发挥着维护国家税收安全,维护经济税收秩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

武汉市税务局稽查局检查一科科长范恒瑞,就是税务稽查队伍中的一枚“尖兵利刃”。作为武汉市税务局稽查局的业务骨干,他和同事们扛起打击涉税违法的工作,冲在守护经济秩序、维护经济安全的最前线,他一干,就是20年。

2022年6月,范恒瑞接到某部门推送的一起虚开骗税案件线索:一家具公司的出口产品涉嫌虚开增值税发票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他和同事逐字逐行查询了与案件线索相关的100多份出口提单,辗转多地分别找到与该公司关联的运输公司、物流公司、企业厂房、仓库等,耗时一年多,在涉案的多个现场一一核对具体信息后,终于将违法证据全部收集。后在多部门配合下,成功追缴骗取出口退税561万元,该案相关的违法人员也受到依法处理。

堆积如山的账簿凭证,错综复杂的账目数据,普通人一看就眼花缭乱,但是拥有多年查账经验的他却能凭借“火眼金睛”层层深挖,探出“端倪”。虚开骗税不法分子手段狡诈、巧舌如簧,但是秉公执法、心怀正义的他都能“抽丝剥茧”“见招拆招”,极力为国家挽回每一分流失的税款。

在多部门协同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的过程中,范恒瑞善于协调借力。面向全市打虚打骗经济战场,他和同事联动多部门,妥善处置多起涉税严重复杂案件,2021年至今检查各类虚开骗税案源587户,认定虚开和接受虚开发票2.26万份,发票金额32.34亿元,税额4.19亿元。查实涉嫌骗取或违规取得留抵退税企业95户,查补总计1.2亿元,成功阻断留抵退税款1137.20万元,为国家挽回巨额税收损失。

“一毫一厘都关乎国家经济安全,税务稽查就是揉不了一粒沙、错不得一个数。”范恒瑞兢兢业业,用税务稽查维护经济安全,把对国家安全事业的无限忠诚,化作了平凡岗位的忘我坚守,印证在从税生涯中不忘初心的每一步轨迹。

■ 陈邦华:做逆行而上的“隐形天使”

“根据症状及时就医,儿童注意个人防护,学校幼儿园等重点场所加强管理,一般公众在高发季节注意个人卫生……”2023年11月,正值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武汉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所副所长陈邦华详细解读支原体肺炎的应对举措,为公众普及相关防范知识。

更多时候,陈邦华和同事们奋战在一条隐形的“战线”。他们虽然不在临床一线,却和病毒面对面拼力“交战”;他们面对看不见的“敌人”,时刻准备奔赴战场,让病毒无处遁形,守护一座城的健康。

“时间就是健康,责任重于泰山,这是我们的信念。”陈邦华认为,这是一场和病毒的赛跑,必须抢在病毒肆虐前,撕开它的真面目。

在日常工作中,陈邦华带领同事们承担着疫情监测、对每一个可疑病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现场疫情处置等多项任务,如“探案”般深入追踪每一个病例信息的情况、排查每一位密切接触者等工作,以便尽快发现传染源头,阻断疫情蔓延。

去年8月,陈邦华带领团队赶赴现场处置一起重点传染病疫情、涉疫场所消毒、密接者排查和管理、疫情溯源……仅用时6小时,团队确认感染源来自市外,并完成所有处置工作,及时有效地化解了公共卫生安全风险。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肝、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感、诺如病毒感染、手足口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恙虫病、水痘、克雅氏病、食物中毒……”陈邦华细数着18年从事疾控工作对战的“敌人”。面对这些传染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总是第一个赶到现场开展调查处置,一次次用自己的逆行而上,守护市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公共卫生与国家安全紧密相连,关乎每一个人。面对“筑牢江城百姓生命健康防线”的时代命题,陈邦华始终坚守,不辱使命,用行动践行了一名疾控人的职责,彰显了一名党员的赤诚初心,用心守护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城市公共卫生安全。

■ 徐栋:智慧守护一城秀水

在村湾,他培育的花园式人工湿地不仅美观,还能处理污水;在湖畔,他种植的水下森林持续净化水质,让水清岸绿;在校园中、社区里、讲座上,他演绎一滴水的奇妙旅程,向人们传播绿色发展理念,筑牢水生态安全底线。武汉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副主任徐栋,不断利用自己的学识智慧,当好水生态安全的守护者、传播者。

2007年中国科学院博士毕业后,徐栋主要从事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修复科研工作。当年春节前夕,他远赴海南省参与了当地首例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工程设计与建设,并通过了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的验收,该技术后来成功在海南省全部18个市县推广应用。

“在农村,居民分散、村湾分散,导致生活污水集中收集与处理成本较高。”徐栋介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后期运维问题不容忽视。

对此,他结合基层实践,大胆提出“农村庭院式人工湿地”新理念,几乎不需要电耗和后期的药剂费用,就可将农村化粪池改造成微型“湿地”,让污水变得“干净”,消除异味,环境变美。

“运用人工湿地,使污水、污泥按照某一方向进行流动,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等协同作用,进行净化处理。”徐栋解释。

2019年,由他参与发明的“一种补充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碳源的方法及装置”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和湖北省专利金奖。

近年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投入大量精力,主讲了140多场生态环境公益科普讲座,向公众科普宣讲“水生态”安全知识。获得武汉市最美志愿者称号。

他透过《一滴小水珠的奇妙旅行》讲座,探秘“大东湖深邃之旅”“北湖污水厂的净水之旅”“青山北湖湿地的再生水回用之旅”,呈现武汉“守护东湖绿心水生态治理”的努力与成果。

在同事们的支持下,他还在武汉生态环境局官方微博开设了“博士话环保”栏目,通过微博和微信进一步宣传武汉的绿水青山,推广生态文明和绿色生活理念。

2023年,徐栋获得“湖北省十佳科普达人”荣誉称号。

生态安全是国泰民安的基石。徐栋通过紧密结合科研、实践、科普,让城市面貌更加灵秀,江城人民生活环境更加舒心,不断筑牢水域生态安全屏障。“大江大湖大武汉,我要守护好一城秀水。”徐栋说。

图文:武国安宣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